體長26厘米肉食性有大齙牙 貴州發現2.44億年前「盤州暴魚」化石

撰文:陳進安
出版:更新: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光輝研究團隊,於貴州盤州市發現2.44億年前一種大型的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化石,並將其命名為「盤州暴魚」,其也是疣齒魚科迄今最古老的化石新證據。
徐光輝昨日(7日)介紹指,與此前發現的「雲南暴魚」及其他所有疣齒魚科魚類不同,盤州暴魚的牙齒尤為粗壯看似十分兇狠,展現了更為粗獷凌厲的面貌。

盤州暴魚及相關研究成果論文當日在國際學術期刊PeerJ在線發表,徐光輝表示,今次是暴魚屬首次在貴州被發現,盤州暴魚的特點包括體長26厘米,身軀粗大肥胖甚至有些少駝背,滿頭密布較粗大的瘤點,上、下頜口緣分別有5顆向前伸的大齙牙,口內還有碩大的研磨齒,可令獵物不寒而栗。

盤州暴魚復原圖顯示,其牙齒尤為粗壯看似十分兇狠,展現了更為粗獷凌厲的面貌。(澎湃新聞)

雖然相比其他疣齒魚科魚類的游泳速度略慢,但盤州暴魚有更好的游泳平衡性能,有助其在海底岩礁等複雜的環境下運動和捕食,而相比游泳速度較快的魚類和頭足類等,盤州暴魚更傾向於捕食底棲、游泳速度較慢、帶硬殼的腹足類和雙殼類等獵物。

同時,今次也是首次在疣齒魚科以及亞洲的基幹新鰭魚類中發現駝背體型,徐光輝稱,分支系統學研究表明駝背體型在三疊紀新鰭魚類中平行演化了4次,除了盤州暴魚外,分別獨立出現於波爾茲魚目、偽比肯魚科和拱魚科魚類。

據指,基幹新鰭魚類在三疊紀具有較高的生物多樣性,是研究二疊紀末生物大絕滅後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化石證據,至於三疊紀體型最大的一類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則是體長可達65厘米的疣齒魚科魚類,其在食物網中佔據較高位置。

徐光輝進一步指,以往疣齒魚科魚類主要於歐洲中、晚三疊世海洋環境被發現,以疣齒魚屬為代表,而作為疣齒魚屬的近親,近年暴魚屬在中國西南地區的發現,揭開了疣齒魚科魚類生態多樣性的神秘面紗。

(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