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2000萬年 台灣東北部出土319個海底巨蟲大型巢穴化石

撰文:林芷瑩
出版:更新:

台灣大學的古生物學家早前在台灣東北部,發現319個史前海底巨蟲的大型巢穴;牠們大約生存在2000萬年前,掠食時總會埋伏在巢穴中,等到獵物靠近時再快速鑽出洞口,再將獵物拖入巢穴。

由海底巨蟲巢穴化石的垂直剖面, 可以看到漏斗形頂部(黃色線),擾動區域(紅色虛線)和羽毛狀結構(白色虛線)。(Scientific Reports)

美國傳媒《CNN》報道,該項研究近日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中發布,台灣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在台灣東北部發現了319個來自約2000萬年前蠕蟲的大型L形巢穴,透過重建痕迹化石(即遠古生物活動時留下的移迹或遺物),推估巢穴長約2米、直徑約2.5厘米。

報告指出,古生物學家在化石上發現「羽毛狀結構」,並在洞穴頂部發現高濃度的鐵質,估計是獵物被抓到洞穴中時劇烈掙扎,導致開口處的沉積物坍塌,蠕蟲再分泌黏液來鞏固洞穴壁所致。

古生物學家推測,史前巨蟲與現代的「博比特蟲」相似。(Scientific Reports)

古生物學家推測,史前巨蟲與現代的「博比特蟲」(Bobbit worm)相似。博比特蟲是世界上最長的水生多毛食肉蠕蟲,體型最長可達3米,體寬平均2.5厘米,分布在太平洋海域中的洞穴內,以突然竄出的方式捕捉魚類、大型軟體動物或其他蠕蟲,將牠們拖入洞穴食用。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