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奧|「分鐘級」天氣預報首度實現 應對賽區氣象難點

撰文:陳進安
出版:更新:

冬奧會成功舉辦離不開對天氣的精密監測、精準預報等,而由於舉辦地氣候條件與往屆差異較大,今屆北京冬奧面臨國際上尚未解決的多個氣象難點。
為了應對,冬奧氣象科技攻關團隊歷經四年攻關,自主研發多項關鍵技術,支撐對氣象保障提出的「一場一策」、「一項一策」要求,致力將客觀化、自動化的氣象預報達到「百米級、分鐘級」。據悉,這是人工智能氣象預報技術是國際上首度應用於冬奧會氣象服務保障中。

北京冬奧的延慶、張家口賽區位於山區,海拔高、溫差大,氣象預報面臨「一天變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考驗。據「科技冬奧」項目(氣象)負責人、北京城市氣象研究院副院長陳明軒介紹,所謂一場一策,即根據不同賽場的地形、氣象特點以及賽事舉辦安排等,進行針對性的氣象保障服務,至於一項一策,即根據不同賽事和賽程安排進行針對性的氣象保障服務。

基本上,在往屆冬奧,客觀氣象預報以千米網格為主,時間更新頻率為半小時至1小時,而現時國內高精度數值天氣預報模型的網格距最高為3公里,時間更新頻率基本為1或3小時。不過,北京冬奧會期間,高精度氣象預報的空間網格距最高是67米,時間更新頻次最高為10分鐘,「精細化氣象預報達到了質的飛躍」。

冬奧氣象「百米級」預報技術體系,令冬奧山地賽場的0至10天「百米級」網格氣象預報以及冬奧關鍵點位0至10天定時、定點、定量氣象預報得以實現,這皆因高精度數值天氣預報模型、多源氣象數據快速集成融合模型、人工智能氣象預報模型等關鍵技術方法的成功研發。陳明軒介紹,經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再解讀」海量的預報數據和氣象觀測數據,客觀氣象預報實現「再訂正」,令冬奧氣象預報的精準度更為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