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蜱蟲病已致5死 接觸患者體液也會受感染?|一文睇清

撰文:林芷瑩
出版:更新:

上月初,河南一名七旬老人因感染「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俗稱「蜱蟲病」)死亡,曾出席其葬禮或與其接觸的村民,在一個月內也相繼因蜱蟲病去世。
被蜱蟲叮咬,為何能夠引發如此嚴重後果?

蜱蟲病如何傳播?

蜱蟲病是由「新布尼亞病毒」(new bunyavirus)引起的急性傳染病,蜱蟲為其傳播媒介,患者會出現噁心、嘔吐及食慾不振等消化道症狀和乏力等表現,少數重症患者會因多臟器損害而死亡。

蜱蟲病死亡率在10%至30%之間,尚無有效的疫苗和治療方法。除被蜱蟲叮咬外,接觸患者的血液和體液也有機會受感染。

蜱蟲病為何致死?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診療方案》中詳細說明,蜱蟲病少數病例病情危重,出現意識障礙、皮膚瘀斑、消化道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瀰漫性血管內凝血 ( DIC ) 等多臟器功能衰竭死亡。

《健康時報》報道,北京宣武中醫醫院急診科醫生薑楠表示,蜱蟲的唾液含有神經毒素,可導致肌肉麻痺甚至癱瘓等全身中毒症狀,嚴重的情況下會導致死亡。目前,尚無有效的疫苗和特效藥,只能對症處理,但絕大多數患者預後良好;既往有基礎疾病、老年患者出現精神神經症狀、出血傾向明顯、低鈉血症等提示病重,預後較差。

台灣有網民日前分享1張照片,稱友人媽媽大腿感到痕癢,過了數天竟浮現1隻如硬幣般大的蜱蟲,外型似1塊細小、圓圓的石頭,最終要緊急送院治理。(Facebook「爆廢公社公開版」)

如何盡早發現感染蜱蟲病?

《河南省 2017-2020 年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監測分析》提到,河南信陽處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氣候溫暖濕潤,適合蜱蟲等媒介生物的生長繁殖。

在蜱蟲高發的春夏季,市民盡量避免涉足蜱蟲密度高的樹林和草叢,不要隨意在草地上躺臥。結束野外活動後,需仔細檢查身體及衣服以防蜱蟲附著或叮咬,蜱蟲一般喜歡在動物頸部、耳後、腋窩等皮膚較薄的地方叮咬附著。

河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官網介紹,有蜱蟲叮咬史或疫源地野外活動史者應保持警惕,一旦出現發熱等疑似症狀或體徵就應及早就醫,並告知醫生相關暴露史,最好進行至少兩次血常規檢查,診斷是否患上蜱蟲病。

被蜱蟲叮咬後應如何處理?

若市民不慎被蜱蟲叮咬,切勿自行用蠻力拔除蜱蟲。姜楠提醒, 蜱蟲的口器存在倒刺,生拉硬拽無法將其拔出,扯斷的蜱蟲頭部會留在皮膚內。若無法完整拔出,蜱蟲所吸食的血液或會倒流回人體,而這些血液內有病原微生物,會增加感染疾病的風險,因此蜱蟲口器掉在皮膚內應手術取出。

姜楠表示,若蟲體內含有較少的病原菌,且被叮咬者體質較好,受感染和病情加重的機率不大。當市民被蜱蟲咬傷,又因身處郊區無法及時就醫,可用乙醚、旱煙油、凡士林、液體石蠟等塗抹在蜱蟲的頭部,將其窒息後,再用鑷輕輕將蜱蟲拉住取出。若後續出現發熱、叮咬部位發炎破潰及紅斑等症狀,就要及時就醫。

👇👇👇 正確處理蜱蟲步驟👇👇👇(相關閱讀:大腿發癢揭被蜱蟲寄生 吸血後可脹大百倍 醫生:千萬不要拍死牠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