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因生僻字改姓「鴨」走紅 類似案例繁多:一字連Google也投降

撰文:陳進安
出版:更新:

早前,少數民族傈僳族的「𪀋」姓家族,因訊息系統中無法輸入和顯示這一生僻字,最終全部被改姓「鴨」。事件引起熱議,也令輿論關注到其他的生僻字情況。據內媒周二(25日)報道,事實上,電腦無法錄入的姓名不在少數,他們當中部分人也因為現代讀音的問題,擔心被人嘲笑而選擇改姓。不過有民族文化研究者表示,很多生僻的姓名都有其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不應當以現代視角看待。

據《極目新聞》報道,集體改姓「鴨」的村民來自雲南麗江市永勝縣大山深處的一個村落,都是傈僳族人。他們數百年來一直使用「𪀋」(漢語拼音為nià)姓,可隨著進入網絡信息時代,村民因電腦系統中無法輸入和顯示該字而導致辦證、出行等面臨諸多不便,最後無奈改姓。

「𪀋」姓源於傈僳族方言,漢字意思泛指「鳥」。

民族音樂人、同時也是傈僳族文化研究者的朱麗凡介紹道,與漢族的百家姓不同,傈僳族講究氏族文化,崇拜自然萬物,當中信仰動物的有老虎氏族、熊氏族,信仰植物的有谷氏族等,而「𪀋」姓人就是鳥氏族的後代,崇拜飛翔的鳥兒。據其了解,部分鳥氏族的後代還會改姓成「雀」或「鷹」等,延續一種對鳥類的尊崇。因此,很多鴨姓人還是希望改回原本的姓,既可避免鴨姓讀音上的尷尬,也傳承鳥氏族文化。

報道指,因類似原因被迫改姓的案例不少。例如,山東菏澤高莊村有上百人的姓的寫法是「彡(上)且(下)」(漢語發音同「陝」),由於姓氏生僻,許多電腦輸入法打不出,部分村民無奈只能取近音字,改姓「冼」或「顯」。

據《香港01》記者實測,不管是港人常用的倉頡/速成還是手寫輸入法,都搜索不到該字,而拼音輸入法雖然搜索得到,惟當選取它後,其在搜索引擎卻顯示不出,變成亂碼。

又例如,「雞」姓是「佛山土著四大姓」之一,在上海、雲南等地也有分佈,其中最為集中在廣西東興市,當地有1000多人姓雞,不過人數越來越少,把雞姓改為「奚」姓的約佔整個雞姓家族的三分一,主要原因是外出求學、工作後覺得姓氏不雅。

來自重慶的33歲女子敬芳便深有體會。據悉,她原本祖上姓敬(漢語拼音為gòu),後隨著年月而演變成「芶」。可在孩提時期,因當時的戶籍系統無法識別芶字,她便用「苟」來代替,改叫「苟芳」。敬芳的家中族譜曾明確提到,因歷史原因,賜族姓敬。「苟」旁反文要加,只讀苟之去聲。苟旁反文不加,也只讀苟之去聲,既不讀gǒu亦不讀jìng。

不過,縱使族譜中指出「苟」作姓氏時應為第四聲,但敬芳身邊的絕大多數人還是將其讀成了gǒu,故令她在學習生活中遇到了不少尷尬。尤其是她目前經營著一間文化傳媒公司,而員工需要要與她交流時總會怯於開口稱呼她為「苟老闆」(與「狗老闆」同音)。她更擔心自己年幼的兒子向同學介紹她的姓氏時,會受到嘲笑和歧視,從而打消讓孩子跟自己姓的念頭。

她透露,在農村的父親一直沒有改姓,因為村民不會在意,但在城市,名字就有很強的社交屬性,影響較大。因此,去年6月,她下定決心到戶籍科申請將苟姓改為敬姓,在族譜加上老家所開的證明加持下,手續只用了一兩天就順利完成。

現在,她決定不再過多地向外解釋該姓氏本應讀gòu,而是統一稱為jìng。她又認為,苟姓與趙姓、王姓等並無不同,之所以被別人笑話,最根本的還是社會賦予了這一姓氏其他含義,「是人內心的歧視」。

朱麗凡認為,許多生僻的姓名都有其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不應當以現代視角看待,過度娛樂化消解,而應該多去了解其姓氏的起源。她希望,未來的字庫能夠容納更多的生僻姓氏,讓這種文化得到傳承,也讓擁有這些姓氏的人群更有歸屬感及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