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推行教育減負政策 北大最新研究:寒門更難出貴子

撰文:陳進安
出版:更新:

內地2021年推出「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簡稱「雙減」政策),大力整治教培行業,稱要減輕學生和家長負擔。政策施行兩年之際,近日,來自北京大學的3名學者發表研究論文,指出2008年到2018年推行的教育減負措施,導致寒門學子的高中升學率、學習時間、教育支出都下降,富家學子反而都上升,意味著「寒門更難出貴子」。

該論文題為「教育減負、家庭教育支出與教育公平」,透過構建微觀理論模型、構造減負政策指數,並利用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數據作實證分析得出,作者為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周子焜、教授雷曉燕和北大滙豐商學院教授沈豔。據指,21世紀以來,中國教育減負政策的力度分別在2009年、2013-2014年和2018年經歷了3次跳躍式成長。具體而言,包括控制在校時長、禁止設置重點班、限制班級規模等17個指標。

研究發現,2008年到2018年間,教育減負加大推行力度後,導致寒門學子(收入分布處於最底層10%的家庭學生)升高中的機率下降9.3%,學習時間每周下降9.19小時,教育支出下降21%。相反,富家學子(收入分布處於最上層10%的家庭的學生)升高中的機率卻上升5.3%,學習時間每週上升10.37小時,教育支出上升66%。

北大最新研究表明,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在升學競爭中機會越來越渺茫。(北京晚報)

這反映減負政策雖然使低收入家庭的各項教育投入都在下降,但這種下降的代價,是他們的子女在升學競爭中機會越來越渺茫。其中一項實證分析結果顯示,樣本中收入分位數為後54%的家庭,在教育減負後更難升學,反之,樣本中收入分位數為前46%的家庭,在教育減負後更易升學。研究又發現,學生學習負擔未有因教育減負政策而顯著減少,家庭教育支出也未顯著降低,反而教育投入和教育產出進一步分化,加劇了教育不公。就結果而言,寒門學子獲得優質教育的門檻更高,加劇了「寒門更難出貴子」的問題。

論文結論表示,教育減負政策可以全面發揮作用的條件較為苛刻,只有在不存在升學競爭或者升學率非常高的情況下,限制課業負擔和校外教育培訓負擔的措施才可能有效,而這些條件在現實中不容易存在。作者表示,由於「雙減」政策執行時間尚短,效果未能全面顯現,但若等該政策長期施行後再評估,恐怕會錯過最佳的政策視窗調整期,故有必要分析歷史上類似政策的執行效果,從而對當前的「雙減」政策形成合理預期,為進一步的政策調整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