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第一股」登陸港交所 機器人是AI後下一個「萬億藍海」?

撰文:羊城晚報
出版:更新:

如今,機器人已經無處不在,科幻裏的機器人故事正在照進現實。騰訊第二代四足機器人Max、小米首款全尺寸人形仿生機器人CyberOne、特斯拉首款人形機器人「擎天柱」……在2023年的最後一個工作日,深圳市優必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登陸港交所主板。「人形機器人第一股」的誕生,掀起了一波行業關註,機器人是AI之後下一個「萬億藍海」嗎?國內機器人產業發展如何?

「機器人+」加速前行

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狀況如何?在近期召開的2023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大會上,一組數據彰顯了中國在機器人領域的潛力和實力:2022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銷量達到29.7萬台,連續十年成為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消費市場;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銷售超過11.2萬台,同比增長19%,國內市場占有率達37.8%,是占比最高的一年。

工信部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1-10月,中國機器人產業營業收入超過1300億元,同比增長9.3%;機器人產品進出口總額達26.6億美元,同比增長23%;工業機器人產量達到了35.3萬套,服務機器人產量達到了643.6萬套,機器人產業整體呈現旺盛的發展勢頭。

「人形機器人第一股」登陸港交所。(羊城晚報)

機器人如何為生產生活帶來變革?有「製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稱譽的機器人正在加速擁抱實體經濟。例如,在物流領域,天狼、地狼機器人讓京東北京亞洲一號揀選效率提升3-5倍,每天出貨量達幾十萬單;在醫療領域,哈工大聯合開發一種仿水熊蟲醫用微納機器人,直徑20微米的機器人可在20000微米/秒的靜脈血流環境中「跑得快」「停得住」……「機器人+醫療」「機器人+物流」「機器人+商用」「機器人+農業」「機器人+建築」「機器人+製造」「機器人+礦山」等,「機器人+」正是機器人產業與千行百業融合的一個縮影。

在機器人「賽道」上,製造業大省廣東已先行布局,一大批機器人製造新秀也在崛起。例如,造出世界第一艘環境監測無人船的雲洲智能、讓機器人「生產」機器人的美的庫卡等。

「粵」字號機器人有多「卷」?全國每3台工業機器人就有1台「廣東造」。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數據顯示,2022年,廣東省智能機器人產業營業收入實現616.4億元,同比增長15.45%;實現增加值111.4億元,同比增長12.1%。其中,廣東工業機器人累計產量16.57萬台(套),同比增長2.1%,占全國產量三分之一,連續三年穩居全國第一。

廣東多個地市近期出台政策紛紛搶占機器人產業。《佛山市機器人及相關產業發展規劃(2023-2030年)》提出,到2025年,佛山機器人及相關產業營收從515億元增長到1000億元;《東莞市發展智能機器人產業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力爭到2025年,智能機器人核心產業營業收入突破80億元,拉動相關產業營業收入突破800億元。

場景、人才成關鍵

2023年,機器人行業各上市公司的業績修復進度表現不一。其中,2023年前三季度財報數據顯示,掃地機器人龍頭科沃斯營收同比增加4.02%、歸母凈利潤同比降低46.21%;機器人營業收入24.13億元,同比增長33.10%,歸母凈利潤虧損7957.10萬元,上年同期虧損2.06億元。

機器人有望成為繼AI後的下一個「萬億藍海」。(vcg)

海外市場已成為眾多國產機器人企業業績增長的「關鍵詞」。科沃斯第三季度財報顯示,機器人和添可品牌的海外收入分別同比增長47%和53%,海外收入增速高於集團的整體收入增速。快倉、極智嘉、仙工智能等倉儲物流機器人公司紛紛布局海外市場。

艾媒咨詢CEO兼首席分析師張毅向羊城晚報記者分析稱,物流機器人企業加速出海的背後,是其在國內的發展應用水平已經到達了一個階段;目前國內京東等物流企業的倉儲已經很成熟了,而海外市場大部分還處於真空地帶,這給了國內物流機器人公司「走出去」一個很好的窗口期。

人形機器人又將帶來哪些「風口」?如何把握「風口」?

「『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優必選在港交所上市,釋放出一個信息,就是機器人應用領域進入到商業化道路。」張毅強調,目前,人形機器人的市場需求很大,在工業領域,勞動力需求旺盛的行業和生產環境相對惡劣的行業,都可以依靠人形機器人的力量來讓人力得以解放,在商業領域,醫療、康養、教育、文旅等方面也可以依托人形機器人工作。

「當然,要構建良好的機器人應用場景,首先要有成熟的技術和產品,需要加大扶持力度。此外,應用場景還需要培育和創新。」張毅指出,要從技術層面培養大量的復合型人才,不僅需要懂得程序,還需要具備物理、生物等學科知識;在應用場景培育方面,需要政府主導推動一些場景先去投入使用,培育出試點場景。

廣東近年發展機器人產業。(網絡)

「廣東的產業基礎是非常強的,在人才設計研發、生產等產業鏈方面都有很好的基礎。」張毅稱,廣東要引導機器人產業集聚發展,需要加大技術創新和布局,在應用場景方面做好示範效應,例如,在廣東博物館、長隆動物園等可以讓人形機器人作為講解員、解說員。

「預計目前整個行業還需要至少5年的技術沈澱期,大概10年後,人形機器人行業會迎來大規模需求的井噴期。在這個期間,行業要做的就是集中火力進行產品研發和技術積累。」張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