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年輕人在小紅書花錢買工作?內媒揭:國企職位20萬,央企45萬

撰文:蔡苡柔
出版:更新:

內媒《新浪科技》日前以《我在小紅書上花巨資,買工作》為題報道,東北年輕人花錢買工作現象愈發嚴重。調查發現,在小紅書等社交平台上,存在著很多「掛羊頭賣狗肉」的企業。表面上是諮詢服務公司。而背地裡,這些公司的主營業務是「操縱工作買賣」。

報道稱,這些公司會將不同崗位明碼標價:康師傅等大型民企,標價在萬元不等,一汽、紅旗等國企,標價在20萬左右,有編制的央企,標價則為45萬以上。在不良產業鏈的推動下,「穩定、體面」的工作,在年輕人看來已經愈發難找。有回鄉的年輕人稱,「不花錢已經上不了班了」。這種畸形的產業鏈,更讓很多年輕人只能在外打工多賺錢,「爭取早日攢下30萬,回來買一份體面的工作」。

中國青年就業形勢艱難。(資料圖片)

內地年輕人不花錢,已經上不了班了?

《新浪科技》採訪吉林省長春市的應屆碩士畢業生胡慧,她的職業規劃是留在本地的一所民辦大學做教師。

她講述了一段自己的親身經歷:在校招之際,多次面試失敗,無意間她在小紅書上發現了一份招聘簡歷,上面公布的竟然是她剛剛面試完的崗位。

與該「人力資源」公司溝通後,她面試的崗位售價為14萬元,這令她心灰意冷,「原來面試沒用!花錢買才管用?」在東北不少城市,一份體面、穩定地工作需要花「人情費」並不新鮮。胡慧更說,「穩定的工作,對我們這些普通學生來說,哪有不花錢的。」

「體面的工作」明碼標價 東北青年遠赴海南打工賺錢買工作

而胡慧的室友也早早意識到「買工作才是正道」。她選擇遠走他鄉,在海南打工賺錢,爭取早日攢夠30萬回家鄉買一份穩定的工作。這樣的觀念和需求催生了一條產業鏈。在小紅書等社交平台上,很多人力資源公司都是「掛羊頭賣狗肉」。

《新浪科技》記者佯裝求職者接觸人力公司。「吉林省新帥人力資源」的工作人員稱,不同的崗位都被標好了價碼,康師傅等大型民企崗位的價格在8000到一萬元不等,一汽、紅旗等國企崗位的價格在20萬左右,有編制的央企崗位標價為45萬以上。

躺不平捲不起:中國年輕人「四不」成潮流 困境「香港化」?

內地青年的失業率高,許多人選擇畢業後考研究所或考公職。(資料圖片)

該工作人員表示,如果通過該管道入職有編制的工作,不需要參加筆試,可以直接進入面試流程。而在面試過程中,只要求職人員的基礎條件符合,就可以保證順利通過。該工作人員稱,他們的流程是:先交一半定金,簽合同,後續公司會幫忙安排面試流程,面試通過後正式上崗再補齊尾款。

在該公司推薦的崗位中,幾乎都是用人單位與求職者簽訂三年的正式合同,若三年後不續簽或無故辭退,公司還會出面解決。該工作人員更稱,「公司成立這麼久了,之前送上崗的人也挺多的,沒有一個出現這個問題。」

中國就業市場競爭壓力大,每年內地報考公務員的考生數量都在逐年攀高。(Reuters)

漏洞百出的合約 花大錢不一定保證得到工作?

《新浪科技》報道,這些人力公司還發出合同,強調「合同都是具有法律效應的,打款也是對公辦理。」但仔細看,合同細則是經不起推敲的。例如,乙方必須在支付相應的服務費後,才能享受甲方提供的崗位資訊服務,甲方提供目標公司面試前48小時內,乙方須向甲方支付剩餘服務費尾款。

代表求職的青年想要面試上述央企工作崗位,需要先付清45萬元全款才能獲得面試機會。但合同後續又寫到,甲方有權不對面試結果做出任何承諾,一切根據目標公司面試時情況結果而定。

躺不平捲不起:中國年輕人「四不」成潮流 困境「香港化」?

根據合同規定,在面試上崗成功後,如果用工單位經營中發生倒閉或裁員的;勞動或勞務合同用工期滿,用工單位表示不再續簽的;甲方可以二次為乙方推薦就業崗位,就業單位由甲方提供,無法自選,乙方若在一個月內沒有做明確表示,均視為乙方自動放棄此權利,本協議自動終止,甲方不予退還任何費用,也不予履行任何權利及義務。

這代表,如果面試上工作崗位的年輕人被裁員或是公司倒閉,「人力公司」可能只是幫換一份工作,而不保證新工作的薪資和穩定性。即使求職者花費45萬元想求得高薪穩定的職業,但被換成地鐵安檢員,也無法收回前期交的45萬元。

對此,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孟博稱,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而行為人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屬於欺詐行為。另根據《刑法》規定,如果行為人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採用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了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則涉嫌構成詐騙罪。

內地青年失業問題嚴重。圖為高校畢業生招聘會。(新華社)

在詐騙罪的量刑中,如果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因此,雖然上述公司的合同列出了不少保護公司法律效應的格式條款,但合同本身「違法」了,不具有法律效力。

人力公司買賣工作遇上病急亂投醫者的內地年輕人

據天眼查資料顯示,這樣一家能將國企的崗位「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人力資源企業,註冊資本僅為200萬元人民幣。根據以往資料,這家人力資源公司因「買賣工作」而發起訴訟的案例並不少見。

「吉林省新帥人力資源」因「買賣工作」而發起訴訟的案例並不少見。(新浪科技)

在包頭市青山區人民法院烏素圖法庭審結一起中介合同糾紛案件中,原告馬某與被告某公司及該公司員工張某簽訂了《中介合同》,合同約定馬某參加某公司的培訓後,無須參加考試即可取得國企的工作,培訓費及服務費15萬元。

而原告馬某在苦苦等待之後並未獲得國企的工作。最終法院判決雙方簽訂的合同無效,被告某公司與被告張某返還原告馬某實際交付的款項。

不過探究「買工作的根源」,可以發現在「大環境內卷」、「年輕人失業率高」的情況下,「病急亂投醫」的情況愈發普遍。中國在去年暫停公布青年失業率後於再次開始發布該信息,通過採用不同的統計標準,使得這個數字大幅下降。

內地就業競爭壓力愈來愈大。(資料圖片)

2023年,16至24歲年齡組的失業率連續六個月攀升,在6月份達到了創紀錄的21.3%。那之後,中國國家統計局停止了公布青年失業率。政府在7月份宣布暫停發布數據時表示,該信息的統計方式「需要進一步完善和優化」。

2024年1月,中國恢復公布相關數據,指去年12月,16到24歲青年失業率大幅降至14.9%。

在小紅書等社交平台上,有關花錢買工作靠不靠譜、花錢買工作管道推薦等帖子並不少見,有人直言,在不少地方,各行各業的多數好工作都是花錢買來的,不花錢已經上不了班了。

北京,夜晚燈火通明的辦公室。(視覺中國)

《新浪科技》稱,正是這些風氣和觀點,催生了與上述企業類似的大批中介公司,如果求職者想要通過高價換取一份好工作,往後的風險和危機必然會是不可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