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冷知識.解構山竹】天文台再解剖風王 破壞力源於兩大因素

撰文:尹淑君 藍善婷
出版:更新:

超強颱風山竹9月吹襲香港,造成的廣泛破壞部分至今仍未修復,例如香港仔運動場,經搶修後亦不過在今天才終於能重新開放。由於山竹威力強勁,因而被冠以「風王」之名,數據顯示,山竹吹襲香港時的整體風力,確較去年襲港的另一超強颱風天鴿更高。
不過,再細看數據,山竹靠近香港時,其強度明明比天鴿吹襲時還要弱一點,跟香港的距離亦遠一點,為何反而造成更大破壞?由天文台製作的《山竹特輯》第二集,就從山竹的風暴結構來為大家解剖風王的破壞力來源。

山竹襲港至今即將接近兩個月,政府部門除仍在為風災善後,天文台亦馬不停蹄分析跟山竹相關的數據,再整合成對公眾有用的資訊,既作為公眾教育,亦提醒公眾要提高意識。

其中,天文台就曾在上月底發表題為「令我們覺醒的「山竹」的網誌,除針對山竹的風力、雨量及風暴潮等作分析外,最為重要是在結語中,提醒公眾全球暖化所引致的海平面上升會提高嚴重風暴潮的頻率和威脅,大家需覺醒大自然的威力和氣候變化的挑戰,居安思危作好準備應對熱帶氣旋及極端天氣在未來所帶來更大的威脅。

臨時塌樹收集處關閉,塌樹木材將成垃圾。(黃偉民攝)

此外,天文台亦曾在本月初,發表首集《山竹特輯》作「氣象冷知識」,該集主要講述山竹吹襲香港時的風力情況。

至於最新一集「氣象冷知識」,亦同時是《山竹特輯》第二集,就紀錄了天文台科學主任蔡振榮在風災後約三星期,親自到達東平洲,視察山竹所造成破壞的情況,從影片可見,由村民修築的石屎路,以至他們的居所,都盡被風暴潮沖毀,風暴潮的水位高度,僅次於當年溫黛,村民亦感慨指,就算去年天鴿的破壞力,亦遠遠不及山竹。

東平洲上由村民修築的石屎路,以至他們的居所,都盡被風暴潮沖毀。

不過,翻查數據,其實山竹吹襲香港時,其中心風力明明不及天鴿,而且跟香港的距離亦較天鴿遠數十公里,何以卻反而對香港造成更大的破壞?原因原來有兩方面。

第一,是由於山竹的雲團及橫流明顯較天鴿大,所以雖然香港距離山竹較當日天鴿遠,惟不幸地香港長時間處於山竹的右半圓位置,亦即被稱為「危險半圓」內,風暴風力加上移動速度,令其風力更大,而香港亦因此直接承受著更強勁的風力,風暴潮也近乎破紀錄。

(左)山竹在2018年9月16日上午11時正的可見光衛星圖像。(右)天鴿在2017年8月23日上午11時正的可見光衛星圖像(同一比例)。山竹整體的環流和對流雲團明顯較天鴿廣闊。(香港天文台)

其次,是颱風風力最強的結構在於眼壁,惟山竹在進入南海後,其特別的風力結構,風眼結構被影響,眼壁變得薄弱而令風力大減,但眼壁外的螺旋雨帶卻保持強勁對流,同樣不幸是香港正處於山竹的螺旋雨帶內,結果也是令香港承受強勁的風力破壞。

山竹在橫過呂宋前及在南海北部風力結構的變化。(香港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