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好總統?奧巴馬八年槍管未成 醫改難持續 外交留污點

撰文:王証恆 方成泰
出版:更新:

「你們令我成為一位更好的總統,成為更好的人。」美國總統奧巴馬在離職演講中如是說。離任前,他民望升至近年高位,這和他的「好人」形象不無關係。沒人會懷疑,他是個理想主義者,他是一個演說家、一個好父親、一個親民的總統。他在2008年第一次競選總統時,口號是「希望」,企圖帶人民擺脫貧富懸殊、解決社會不公;2012年競選連任時,他打出「前進」的呼聲,希望繼續落實自己的各項政策。然而,這名曾高呼要為美國帶來「改變」的總統八年任期結束之際,卻給世人留下一大疑問:一個充滿魄力、熱情與理想的好人,是否也就成為一個好總統?

(路透社)

2017年1月17日,奧巴馬在卸任倒數第3天,頒布了最後一次的赦免令,逾270名囚犯獲特赦或減刑,包括曾在擔任駐伊拉克美軍情報分析員期間,竊取超過70萬份軍事報告和外交電文予給「維基解密」發布的曼寧(原名Bradley Manning)。曼寧原本在2013年以間諜、洩密等20項罪名成立,判處35年徒刑,但在大幅減刑後,今年5月即可望出獄。

奧巴馬將自己行使總統特權的最後機會用在了囚犯身上。在8年任期內,他共赦免了1,385名囚犯,多於之前11位美國總統的總和。但對他來說,這其實是不足夠的。他原本還想關閉關塔那摩灣軍事監獄、立法管制槍械。但是要得到多數人支持及關注人權和少數權益,並非易事。也許正因如此,他事事顯得過於正義的堂而皇之,最終反而將人民推向天平的另一端,把一名「狂人」送進白宮。

發生在去年6月、造成49人死亡的奧蘭多夜總會槍擊案,儼然在奧巴馬為槍管所作的努力上,狠狠開了一槍。(美聯社)

堅持管控槍械 惟行政命令能推翻

2012年12月,康涅迪格州發生小學校園槍擊案, 20名孩童無辜喪命,讓奧巴馬決意要立法管控槍械銷售。有統計顯示,美國平均每100人擁有88.8支槍,比例上幾乎是人手一槍。每年逾萬美國人因槍枝喪命。

雖然民意調查顯示多數國民支持立法管制槍枝,但全國槍枝協會和槍枝行業的政治影響力巨大。2013年初,奧巴馬提出嚴查槍枝購買者背景、嚴禁槍枝非法交易等系列槍管方案,皆遭參議院否決。「沒能控槍,是我最大的挫折和遺憾。」他在當年一個電視訪問中直言。但他隨即揚言,不會就此放棄。

在2014年8月,黑人少年布朗(Michael Brown)在密蘇里州弗格森無故被警察開槍射死,引發一波波的「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平權運動,但警察濫殺黑人的事件仍頻頻發生。奧巴馬避免用自己黑人的身分公開放話,但這些事件肯定讓他更決心管控槍械。

2016年1月6日,奧巴馬以總統行政命令的方式,定出10條槍枝管制措施。他在記者會上憶起在康涅迪格州小學槍擊事件中喪命的小孩,不禁激動落淚。只是,行政命令的效用成疑,國會可以拒絕撥款增聘人手,阻緩執行槍管措施執行。而行政命令也難保在下屆政府繼續施行,因為下屆總統同樣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撤銷上屆總統簽署的行政命令。

奧巴馬宣布行政命令時坦言,他3年前推動的槍枝管制立法「不會一蹴而就、不會發生在這一屆國會、不會發生在我的總統任期內。」發生在去年6月、造成49人死亡的奧蘭多夜總會槍擊案,儼然在他為槍管所作的努力上,狠狠開了一槍。

美國邁向「全民醫保」社會,極具意義,但隨着政府醫保支出不斷增長,民眾卻未必持續受惠。(美聯社)

醫保改革難持續 共和黨決意推翻

醫保系統是奧巴馬在競選初期就打出的3大政綱之一,希望能讓美國近43%付不起保費的低收入戶,享有可負擔的基本醫療保障。在多年來奔馳在主張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經濟的美國,要讓國家介入接管醫療,從一開始就注定是吃力不討好,受着左轉及施行社會主義制度的罵名。

2010年,國會通過《患者保護與平價醫療法案》(俗稱「奧巴馬醫保」),美國邁向「全民醫保」社會,極具意義,但隨着政府醫保支出不斷增長,民眾卻未必持續受惠。因成本上升,27歲以下國民購買「奧巴馬醫保」的月費在今年升了22%,購買的人數相繼減少;當購買者減少,保費則會增加,形成惡性循環。

除保費上升外,保險計劃無利可圖,令不少保險公司打算脫離聯邦政府的醫保計劃。承保公司由去年的298間跌至今年的228間。為減省成本,不少保險公司開始縮減醫療服務範圍,令購保者醫療服務水平降低。

誠然,醫保改革難以一蹴而就,必須不斷檢討完善,才有可能見效。只可惜奧巴馬的8年大限已到,共和黨政府卻早已決意推倒醫保改革。左右之爭最終主導着政策發展和取向。最諷刺的是,醫保改革中受惠的2,000萬低收入戶,似乎有一部分就是在這次選舉中唾棄奧巴馬與希拉里陣營的群體。

獲得諾獎添光環 理想主義卻難實踐

奧巴馬甫上任之時,諾貝爾獎評委即將諾貝爾和平獎頒給他,對於這個令全球意外的結果,委員會稱:獎項的意義不在嘉許他的成就,而是寄望他上任後能為世界帶來和平。

然而,奧巴馬的外交政策未符眾望。雖然重建了美國與古巴的外交關係,又不費一槍一炮化解了伊朗的核危機。但中東當前的空前亂局成為其外交的一個重大污點,特別是在美國鼓動下進行的「阿拉伯之春」。他得獎6年後,當日有份決定評選結果的諾貝爾和平獎前秘書長倫德斯塔在回憶錄稱後悔頒獎給他。

2011年2月11日,當數萬名示威者佔領開羅解放廣場當晚,奧巴馬無疑是帶着滿腔熱誠,站在了人民一方。他與埃及總統穆巴拉克通話後,隨即在記者會上表示,穆巴拉克「必須現在開始讓位」,令美國與穆巴拉克長達30年的盟友關係終結。有報道指出,穆巴拉克當時在電話中對奧巴馬說:「你不了解這片土地,你還年輕。」但奧巴馬顯然更相信自己的自由理想主義。

「阿拉伯之春」無法結果,某程度上反映了奧巴馬自由理想主義的幻象。(Getty Images)

鼓動「阿拉伯之春」 硬銷民主招苦果

反獨裁政權的革命迅速席捲中東,但民眾推翻獨裁者之後,很多時卻未能帶來民主,而是更無情殘酷的內戰。敍利亞便有一半城市在戰火中摧毀,民眾流離失所,造成衝擊歐洲的難民危機。

《經濟學人》去年6月在以「阿拉伯之冬」為題的專題報道中指出,在6個「阿拉伯之春」的涉及國家之中,除了突尼斯之外,沒有一個國家有「快樂結局」。而在幾年前,這份權威雜誌才寫過:「那些說阿拉伯之春已經失敗的人,忽略了革命前漫長的寒冬」。「阿拉伯之春」無法結果,某程度上反映了奧巴馬自由理想主義的幻象。

2003年,喬治布殊政府以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力武器為由攻打伊拉克。奧巴馬曾對此大事抨擊,並承諾一旦上任,就會在16個月之內從伊拉克撤軍。2011年12月18日,最後一批美軍從伊拉克撤出,雖然比承諾的期限長,但奧巴馬仍視之為其重要政治成果之一。然而「邪惡軸心」薩達姆政權被推翻後,伊拉克迎來的並非民主,而是內戰,而美國撒手不管的代價是,在伊拉克內戰中冒起的ISIS一步步擴散,把魔爪伸向全球。就算奧巴馬任內成功擊斃蓋達領袖拉登,但其中東政策失誤,卻招徠了更強更殘酷的ISIS,美國以至全球面對的恐怖襲擊威脅有增無減。

狂人上場成定局 回到最初還需信

如今奧巴馬時代徐徐落幕。1月10日,奧巴馬回到他的政治起點芝加哥,發表了近50分鐘的告別演講。在演講的最後,他在快被淹沒的掌聲中再次說出8年前的口號:「我們可以,我們做到了,我們可以。」一切彷彿回到最初,曾經相信可以改變的事,他盡了力去實踐到最後一刻。他承諾,未來依舊會履行公民責任,持續監督政府。他在演講的最後,好好地感謝了一路陪同的團隊、家人和妻子:「這條路不是你們選擇的,但你們走出了自己想要的樣子。」他的政績也許需要經過歲月淬煉才能看清,但未來需要全民帶着希望去參與,這一點他始終堅信。

演講將結束時,眼淚再一次從他的臉上、也從聽眾的臉上潸然掉下。在淚眼背後,是捨不得,是感謝,還是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