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中國勿自亂陣腳 經濟轉型升級不容再拖

撰文:文顥宗
出版:更新:

中美貿易戰開打,對兩國經濟造成的衝擊,目前難以量計。無可否認,貿易戰會為中國帶來一定麻煩,但絕非世界末日。事實上,中國經濟結構在轉型後,已經由出口驅動型,轉變為消費驅動型,對貿易戰「見招拆招」的同時,中國亦應持之以恒,繼續推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保持戰略定力,令經濟踏上新台階。

中美貿易戰撼動全球,但在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眼中,這實際上是一場科技戰,而非經濟戰,他說︰「科技戰也是製造業戰爭。」不少分析指出,美國總統特朗普「醉翁之意」不在貿易逆差,反而處處劍指「中國製造2025」的國策,有意利用中美之間的技術差距,推遲中國製造業升級的大計。

事實上,面臨美國以貿易戰狙擊「中國製造2025」計劃,內地要在高端技術方面急起直追,更應反其道而行,力圖擴大製造業開放。翻查數據,去年中國進口芯片達3,770億塊,總金額高達2,601億美元(約2.03萬億港元),冠絕各類進口商品。內地廠商使用的芯片中,超過九成均為進口貨,說明中國在芯片領域嚴重依賴進口。反觀內地出口貨品當中,超過58%均為機電產品及其他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折射出內地出口集中於低端製造業產品、經濟結構不平衡的老毛病。

去年內地廠商使用的芯片中,有超過9成為進口貨。(視覺中國)

近年隨着中央愈發意識到芯片行業的戰略重要性,相關國策頻頻出台,中央於2014年成立由財政部和工信部主導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藉由投資芯片公司支持行業發展。隨着中興案揭露了中國於核心技術的大幅落後,預料中央未來將更密鑼緊鼓加強支援相關行業,其中中央國家機關今明兩年採購項目中,已新增「國產芯片服務器」類別。

此外,鑑於中興的血肉教訓,預料內地廠商亦會加大對國產芯片的採購及應用。惟內地要發展芯片等高端製造業,實不應再因循過往單靠補貼、稅項寬免、採購等「銀彈政策」,而應圍繞相關行業建立有利的發展環境,在知識產權保護、銷售網絡等方面加強相關配套。

自力更生不代表自我封閉

然而,內地加強發展國內高端製造業及自主技術,並不意味中央將加強對內地企業的保護。《人民日報》早前發表文章,批評指「那種把封鎖當作『重大利好』、『自主研發春天來了』的偏激聲音,把擴大開放與自力更生對立起來,反而不利於高科技的技術攻關。」經過多年來的政策扶掖,內地早已培育出一批具國內競爭力的製造業公司,故此中國過去針對外資企業的限制,不僅對保護國內企業收效甚微,反而嚴重阻礙中國吸收及改良外國技術,從而令中國無法實現自主技術創新。經濟學家張五常早前撰文指,外資在華設廠後,其科技知識必然會自然擴散,只要數量夠多,即可彌補合資限制取消帶來的影響。他更建議中國大減關稅以應對美國制裁。

中興通訊的血肉教訓,預料將推動內地手機廠商加大採購國產芯片。(路透社)

供給側改革不應中斷

另一邊廂,中國不應因為擔心貿易戰升級影響經濟增長,而貿然中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及金融風險防控,更不要為「一時之快」,試圖以新一輪的信貸刺激,以及隨之而來的基建與房地產投資浪潮,為經濟注入「嗎啡」。前車可鑑,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後,中國政府推出了4萬億元人民幣的救市方案,雖然令經濟很快觸底反彈,但付出的代價卻是結構性改革的停滯,產能過剩及地方債務泡沬等問題。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是為解決這些問題而出台,近日已見成效,因而即使出現貿易戰這個突如其來的衝擊,中國政府亦應該保持良好的定力,容忍經濟增速適度下滑,也不用高估影響,避免重新回到通過信貸與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的老路上去。可喜的是,到目前為止,中央官員未有亂打「放水」牌的意圖,中央亦已將金融穩定及金融發展提升至更高等級,去槓桿之路雖然顛簸,但卻能去蕪存菁,令中國經濟踏上新台階。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