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拆局】迎戰全球減息潮 中國央行如何「變相」跟隨?

撰文:陳放
出版:更新:

上周六,中國人民銀行宣布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oan Prime Rate,LPR)形成機制,並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自8月20日起每月公布由18家商業銀行通過市場報價產生的LPR。新的LPR由原有1年期品種擴大至1年期和5年期以上兩個期限品種,未來商業銀行在新發放的貸款中將主要參考LPR進行定價。

在全球經濟下行、多國央行競相減息的大背景下,中國人民銀行此舉被市場認為是變相減息。長期來看,採取市場化定價機制的LPR將提升資本配置效率,降低優質企業的融資成本。因此,8月19日中國A股開盤後,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價格綜合指數上漲2.1%,深圳證券交易所成份股價指數大漲2.96%。

本次LPR形成機制的完善,本質上是中國對利率又一次「市場化」的改革。《2019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中國目前存在存貸款基準利率和市場利率並存的「利率雙軌」問題,對利率調控和傳導形成了阻礙。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容易產生惡性競爭導致的利率升高,不適合當下中國經濟環境。因此,本次利率體系「並軌」以貸款利率為重點。

市場認為,中國人民銀行改革LPR定價機制相當於變相減息。(視覺中國)

目前,中國的存貸款利率浮動上下限已經放開。2004年10月,央行不再設定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利率上限及存款利率下限;2013年7月,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全面放開;2015年10月,存款利率浮動上限放開。從時間上看,中國早已陸續放開了對利率的管制。

然而,基準利率的產生仍然掌握在央行手中。金融機構在測算存貸款利率時,仍以央行公佈的存貸款記住利率為計價尺規。因此,貨幣市場形成的利率(如七天期存款類金融機構質押式回購加權平均利率、七天期質押式回購加權平均利率、Shibor)不能有效傳導至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

為了疏通貨幣市場利率向貸款利率的傳導,並增強貨幣政策引導市場利率下行的能力,LPR採用「公開市場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貸便利利率)加點」的定價方式。在新機制下,貨幣市場利率和貨幣政策工具都將對LPR產生影響。因此,以LPR為貸款利率基準不但更加貼近市場,而且也會受到政策工具(中期借貸便利等)的影響。

目前,中國的利率傳導機制仍有很大改善空間。(視覺中國)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表示,「從當下紓困小微、民企融資難融資貴的環境看,貸款基準利率的並軌目前更為迫切」。對於目前中國經濟環境而言,利率傳導不暢導致貨幣政策效果「打折」,嚴重影響央行貨幣工具的使用效果。

當然,新的LPR定價機制並不能一勞永逸地解決利率傳導不暢的問題。利率完全市場化雖然能夠提高資本的配置效率,但是對金融體系和資本市場的要求也更高。目前,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仍不完善,中小銀行風險定價和風險管理的能力仍然較弱。因此,中國仍處於「利率走廊」的探索和建設階段,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有較大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