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評論】不靠降息救經濟 中國打算怎麼辦

撰文:陳放
出版:更新:

人民銀行公佈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連續第四個月持平。在經濟復甦勢頭放緩的情況下,中國似乎不打算依靠降息刺激經濟。

事實上,中國的實際利率水準正在上升。評級機構標普全球(S&P Global)研究發現,中國7月核心通脹率較年初下降了100個基點,而作為銀行借貸利率基準的LPR僅下降了30個基點,這表明目前中國的實際利率較年初有所上升。標普全球警吿稱,實際利率上升可能會威脅到中國經濟的復甦。

儘管實際利率水準在上升,但是中國金融決策層在使用貨幣政策進行宏觀調控時仍十分謹慎。一方面,中國金融體系建設還不完善,利率對貨幣政策的傳導作用較差,小幅降息對經濟的刺激效果並不好,大幅降息則容易引發資產泡沫。另一方面,當前中國的貨幣環境已經十分寬鬆,貨幣政策的邊際效益正在下降,繼續向經濟注入流動性可能超出實體經濟的承載能力,導致資金流入虛擬經濟,推升資產價格,製造虛假繁榮。

過於充裕的流動性可能推升資產價格,在股市等資本市場形成泡沫。(新華社)

疫情帶來的經濟下行壓力正在考驗中國的金融體系,如果此時加大寬鬆力度,可能會在短期內刺激經濟增長,但是必然埋下長期隱患,併為金融防風險工作增加難度。

中國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郭樹清近期在黨刊《求是》雜誌上撰文稱,利率下行一致性預期強化後,有可能助長槓桿交易和投機行為,催生新一輪資產泡沫。一些地方的房地產價格開始反彈,金融資源有可能再次向高風險領域集中。信用較差的借款人可能借延期還款等優惠政策惡意逃廢債務,結構複雜的高風險影子銀行也容易捲土重來。

刺激經濟固然重要,但是要找到當前經濟面臨的癥結,不能盲目地為了刺激而刺激。中國央行行長易綱近期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中國經濟在復甦的過程中面臨着四個問題:一是消費的恢復相對滯後;二是受全球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影響,投資增長的制約因素有所放大;三是需求端的恢復速度弱於供給端,消費的恢復速度弱於投資,經濟恢復的基礎還不牢固;四是當前穩企業保就業的壓力比較大。

在易綱提出的四個問題中,三個與需求有關。由此可見,中國經濟在復甦中最缺乏的是需求的增長。在刺激需求方面,貨幣政策無法直接刺激有效需求的增長,而財政政策能夠發揮更大作為。

包括5G技術在內的「新基建」或將拉動中國新的投資和消費熱潮。(視覺中國)

7月中國的財政支出已經開始提速。中國財政部7月19日發佈的數據顯示,7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按年飆升18.5%。1月至7月,一般公共預算加政府性基金赤字錄得32,586億元(人民幣‧下同),較2019年同期的18,095億元大幅增長。根據預算,2020年剩餘的5個月還有79,672億元赤字空間,遠高於2020年同期的37,222億元赤字。8月以來,政府債券淨融資已經過萬億元,較7月政府債券淨融資5,459億元大幅上升。

與2019年相比,中國財政支出的主要方向已經改為能夠帶動需求的基建投資。2020年上半年,政府專項債中八成資金流向基金領域。2020年下半年,由政府投資推動的「新基建」可能成為中國經濟需求端的主要增長動力。

「新基建」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中國恒大經濟研究院院長任澤平認為,「新基建」是應對經濟金融危機的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兼顧短期擴大有效需求和長期擴大有效供給,兼具穩增長、穩就業、調結構、促創新、惠民生的綜合性重大作用。

「新基建」能夠成為經濟增長的長期動力。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表示,從長遠來看,中國希望通過「新基建」使經濟發展走上依靠數據驅動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發展道路,實現長期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新基建」不僅會拉動市場需求,也會激發消費需求,從而增加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讓中國走上一條高質量發展的道路。因此,財政政策與「新基建」的組合將成為中國政府為經濟復甦開出的新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