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不是「國家資本主義」 習近平的政治經濟學難題

撰文:于小龍
出版:更新:

如果說工業化革命導致了,資本的信仰最終取代了上帝和君主,那麼在當今,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之下,面對西方政治體系的失能,以及金融資本對社會責任的背棄,人們又應該怎麼辦?

8月中旬以來,中國政府正在設法啟動國內經濟為主的「經濟循環」,中共試圖通過經濟組織方式的調整和產業鏈的重構,走出一條新路。同時,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也順便給全世界提出了一個難以理解的政治經濟學難題 ——中國的經濟模式究竟是什麼?將往哪裏去?

國家資本主義的帽子正在被扣在中國的頭上。隨着中國經濟的崛起和遭遇的困境,中共正在形成自己新的理論和經濟模式。但是這究竟是什麼?中共的解釋上不能被世界所接受,成為了要到中國和世界一起解決的難題。(中國央視)

對此,有人將之理解為「國家資本主義」的復甦,也有人說這是東方式的「威權」。但是,這種用「舊瓶裝新酒」的理論套用,似乎難以說明問題。從舊有理論、概念中引申出來的個人權利的普遍侵犯、對資本自由的普遍限制與剝奪,在中國的實際中並沒有發生。除了少數異見人士的抱怨,在大多數中國人身上卻難以發覺被壓迫的不滿,相反是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中國人越來越強烈的安全感和民族自豪感。

那麼,究竟是理論應該服從於現實,還是現實會因那些「書齋裏的理論家」而改變呢?明智的做法顯然應該是去認真探討中國和世界真正遭遇的問題。

中國給出的選擇是,跳出「市場」或者是「政府」的極端化的陷阱,讓思維進入辯證思考的模式。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着決定性作用的同時,對於市場難以調整的領域,或者市場調節失靈的情況下,政府將起到重要作用。

儘管疫情影響之下,中國經濟依然面臨困難,有大量企業倒閉,但是絕不是中國政府出手干預市場的結果。一些觀點在認為中國政府藉機實施「國家資本主義」的經濟政策,將整個市場納入中共的羽翼之下。這完全是一種極端意識形態下的臆測。只要政府幹預市場,就是破壞資本自由、侵害民眾權利,只要財政給企業「救助」或國有企業入股民營企業,就是要「國進民退」。

持有這種極端的市場原教旨主義思想的專家也好、官員也罷不僅正在誤判中國的經濟形勢,也是使得自己國家在新冠疫情面前顯得「脆弱無力」、政府「渙散失能」的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相比於「非黑即白」的對抗式思維和政治模式,「知其兩端而取其中」的中國傳統中庸思想,確實給西方的哲學和經濟學提出了一個難以理解的難題。而對於中國,也只有中共以人民福祉為中心,保持經濟穩定,居中協調,才是一個對於中國更為適合的發展模式。即使從中共的私利來說,無論是資本一家獨大,還是官僚形成既得利益都將對中共自身構成根本的危害。

習近平提出的「既要市場、又要政府」,更加開放的中國經濟模式,儘管阻力重重,但是隨着中國經濟的持續崛起,也正在得到更多國家的理解。(AP)

中國人常說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並不簡單的民諺,而是中國人在5000年文明興衰的歷史長河中捕捉到的規律。這與西方一成不變的「歷史終結」不同,也與「不可能踏入同一條河流」的無常理念迥異。歷史是變化的、沒有盡頭的,但同時又是循環的、有規律的。中共顯然已經洞察到當今世界的某種巨大的變化,並敢於突破「歷史終結」的窠臼,說出真話、作出行動。

當今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各種新技術,尤其是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得個人的生存、企業家的經營,以及天才人物的創新,從來沒有如此地依賴於社會整體的努力和產業間的合作。從5G技術、雲計算、機器人,人工智能、甚至是飛機、高鐵,在這些社會經濟的關鍵性產業上,原有的「計劃和市場」、「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二元對立的西方理論框架已經難以適用。巨大的資金需求、高企的投資風險、全社會網絡化的需求、龐大的市場規模,等等都使得中國民營企業的傳統優勢正在發生着變化。

與此同時,其實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後,中國人就已經意識到自由放任型的市場經濟發展模式已經出了問題。不僅美國已經陷入了金融資本一家獨大的災難,原有的社會制衡體系已經被破壞,而且中國自身在市場快速發展中也形成了「既得利益」、「金融財團」,積累下巨大的貧富差距、推動了高企的房價。這些都嚴重侵蝕着社會的公平,侵蝕着經濟發展的長久動力。看似繁榮的中國經濟其實極其可危。所謂的中國崩潰論並非空穴來風。

客觀的講,即使沒有意識形態的影響,就從國家經濟發展和中共自身利益的維護來看,中共也必須轉變之前自由放任型的市場經濟發展模式。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更是證明了,中國必須保持強大國家經濟和中央政府調控能力保持。這是中共堅持要做大做強國有企業,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實施「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根本原因。

不是中共的一己之私,更不是所有的國有企業效率低下和難以為繼,更不是也不是「國進民退」的零和博弈。而是中國國家資本的開放,是國家資本與社會資本的有機結合、相互促進。中國正在對國有資產名義上的全民所有權,向實際上的全民所有、共享資本收益進行大膽嘗試。目前,中國國有企業正在每年向社保基金進行股權分紅,這是屬於全體中國民眾的財產。

中國經濟的發展階段早已超越了「國家資本主義」,甚至是資本主義所能涵蓋的範疇。因此,習近平在8月16日在中共官媒《求是》雜誌上發表了《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的文章。這其實是他2015年11月在中共十八屆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的講話。可以說從2015年中共就早已拋棄了「國家資本主義」的概念。

該文章中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體制有機結合的市場經濟」。面對這種充滿東方「辯證」思維的表述,習近平確實給全世界出了一個難題——「既要有效的市場,也要有為的政府」。中國人還需要不斷地努力,在實踐中破解這道經濟學上的世界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