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鶴:中國經濟的一個判斷三大變化六項調整

撰文:于小龍
出版:更新:

「『十四五』和未來更長時期,中國經濟發展戰略、路徑將作出重大調整和完善。」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周三(25日)於《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一文。相比於之前對相關「十四五」規劃公吿的面面俱到,劉鶴的闡述則更加簡明。

一個判斷、三大形勢變化和六項調整措施。劉鶴更加直觀地向公眾展示出中國經濟政策的未來5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內的形勢判斷和調整方案。中國經濟改革已經形成目標明確、結構完整、措施具體的成熟方案。這也預示着2021年一系列被新冠肺炎疫情打斷的改革進程將加速進行。大量資金將隨着經濟和金融結構新改革的展開被疏導進入實體經濟,中國經濟將以「高水平的完整性為目標」,實現供求動態均衡。

未來5年乃至15年,中國經濟將在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面臨巨大變革,實現供求動態平衡。(香港01)

首先,劉鶴在該文認為,「十四五」和未來更長時期,中國經濟發展戰略、路徑將作出重大調整和完善。為了支持這一判斷,劉鶴將目前中國面臨的國內外經濟形勢概括為三大變化。

第一,不同階段對應不同的需求結構、產業結構、技術體系和關聯方式,要求發展方式與時俱進。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需求結構和生產函數發生重大變化,生產體系內部循環不暢和供求脱節現象顯現,「卡脖子」問題突出,結構轉換複雜性上升。「十四五」規劃是為適應中國經濟發展階段變化的主動選擇。

第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發展,世界貿易和產業分工格局發生重大調整,國際力量對比呈現趨勢性變遷。西方主要國家民粹主義盛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逆全球化趨勢更加明顯,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大沖擊,風險加大。「十四五」期間在努力打通國際循環的同時,進一步暢通國內大循環,提升經濟發展的自主性、可持續性,增強韌性,保持中國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第三,大國經濟的重要特徵,就是必須實現內部可循環,並且提供巨大國內市場和供給能力,支撐並帶動外循環。中國經過改革開放以來40多年發展,從需求潛力看,已經形成擁有14億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的全球最大最有潛力市場,隨着向高收入國家行列邁進,規模巨大的國內市場不斷擴張。從供給能力看,中國儲蓄率仍然較高,擁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和完善的配套能力,擁有1.3億戶市場主體和1.7億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各種專業技能的人才,研發能力不斷提升。「十四五」將發揮中國作為超大規模經濟體的內在優勢。

中國將發揮自身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促進區域經濟和世界經濟的發展。圖為剛剛簽署的RCEP各國經濟規模,以及各國自中國進口商品的佔比。(香港01)

以這三大經濟形勢研判為基礎,劉鶴梳理出未來5年中國經濟政策的六大調整和相關改革措施。

其一,中國將發揮科技創新在暢通循環中的關鍵作用。劉鶴表示,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是暢通國內大循環、塑造中國在國際大循環中主動地位的關鍵。其中,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進新技術產業化規模化應用、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加強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等六個方面的建設和改革,將成為中國集中力量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鍛造產業鏈供應鏈長板,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的主要措施。

其二,中國將進一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優化供給結構,改善供給質量。中國的產業政策將向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優先改造傳統產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傾斜。作為系統保障措施,中國政府將加強依法平等保護產權、完善擴大內需的政策支撐體系、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以及要房住不炒、完善長租房政策等四個方面的政策堅守與體系建設。

其三,中國將推動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以及健全現代流通體系。中國經濟改革將堅持以服務實體經濟為方向,對金融體系進行結構性調整,大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其中包括,改革優化政策性金融、完善金融支持創新的政策、健全要素市場運行機制,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和結算體系建設等主要措施。此外,還將進一步完善綜合運輸大通道、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網絡的建設,以構建中國的現代物流體系。

其四,中國將推動新型城鎮化和城鄉區域的協調發展。其中包括,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帶動作用建設現代化都市圈、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健全區域戰略統籌、市場一體化發展機制等建設和改革措施。最終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促進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共同發展。

其五,中國將推動擴大就業和提高收入水平。其中包括,健全各類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完善再分配機制,加大税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調節精準度;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等改革措施。最終中國政府希望實現改善收入和財富分配格局的目標,以期堅持共同富裕方向,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努力使居民收入增長快於經濟增長。

其六,中國將繼續推動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其中包括,進一步擴大市場準入、加快推進貿易創新發展、促進經常項目和國際收支基本平衡、推進「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等相應措施的延續。儘管,目前中國政府對於國際形勢的發展並不樂觀,並不斷強調建設自立自強的國內經濟大循環,但是這並不意味着中國經濟將走向封閉的道路。劉鶴認為,中國國內大循環絕不是自我封閉、自給自足,也不是各地區的小循環,更不可能什麼都自己做,放棄國際分工與合作。

「十四五」和未來更長時期,中國的經濟政策將以實現國民經濟體系高水平的完整性為目標,突出重點,抓住主要矛盾,着力打通堵點,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實現供求動態均衡。並且,中國經濟將以順暢聯通的國內國際循環的方式,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