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評論|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需求側」成未來改革主線

撰文:王雨辰
出版:更新:

備受關注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於上周五(18日)落幕。作為中共高層每年末例行的經濟工作專題會議,本次中央經濟工作在總結2020年經濟工作的基礎上,提出了2021年經濟工作的八項重點任務。除科技創新、產業鏈升級等貫穿全年的「常規」議題外,新聞通稿對此前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的「需求側改革」和反壟斷都有更詳細敘述,在中央經濟工作會層面也屬首次,因此引發廣泛關注和討論。

就在中央經濟工作會召開前一周的政治局會議上,高層提出:「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而在中央經濟工作會上,這一表述雖略有變化——「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但「需求側」應該會成為未來一年甚至第十四個五年規劃期內的改革重點。

「供給側」到「需求側」一脈相承

其實,2015年中共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時,「需求側」作為「供給側」的另一面就曾被討論。供給側改革與需求側改革分別對應社會經濟循環的起點和終點,供給側改革更加注重優化生產結構使其匹配終端需求,而需求側改革則反之,重點在於優化國內需求結構並擴大內需潛力,但二者也並非完全割裂,現實中往往相互影響。「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因而中國的改革總供給側到需求側也是一脈相承的。

從宏觀角度來看,需求側包括投資、外需、消費,即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近幾年,需求側拉動經濟產生的問題逐漸累積。尤其是,中國國內投資過度依賴房地產和基礎設施建設。造成宏觀槓桿率不斷升高,並使得大量的信貸和資金更多地流向了房地產和基建,擠壓了其他實體經濟的融資。目前中國城鎮化率超過60%,整體進程進逐漸減緩。地方政府過度依賴房地產獲得土地出讓金,造成房地產價格高企。與此同時,傳統基建的收益明顯回落,依靠房地產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拉動地方經濟的模式顯然難以為繼。

另外,居民消費明顯受到房地產擠壓,一方面,從數據上來看,房地產銷量按年較高的階段,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價格都出現了明顯的回落。另一方面,很多消費卻與房地產深度綁定。這不利於需求長期、穩定的釋放。

2020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右三)幾乎每到一地都會安排科技創新和產業鏈相關調研。圖為習近平在到鄭州煤礦機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調研。(新華社)

因此,在本次會議部署的八項重點任務中,「擴大內需」被排在僅次於科技創新和產業鏈升級之後。分析認為,需求側改革同樣需要在投資、消費和出口上發力。在投資方面,弱化房地產投資和傳統基建的同時,加強有效投資,使得新基建、新興產業和科技產業等方面的投資有所擴大。「增強投資增長後勁,繼續發揮關鍵作用。發揮中央預算內投資在外溢性強、社會效益高領域的引導和撬動作用。激發全社會投資活力。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加大新型基礎設施投資力度。要擴大製造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投資。」

在消費方面,會議特別提到:「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費購買的規定,充分挖掘縣鄉消費潛力。」這自然是消費的「堵點」,讓人聯想到各地對於汽車消費設置了很多限購、限行等措施,各類限制措施不僅抑制了汽車消費需求,也限制了與之相關的出行、旅遊、餐飲等一系列其他消費。消費是相互帶動的,中國政府想要加快改革,就需要儘快打破這些體制性束縛。

而在出口方面,2020年中國的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全球經濟低迷導致外需疲軟。本次會議在「全面推進改革開放」中提出「要積極考慮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大背景下,通過加入貿易協定拉動國內需求,並達到應對外部風險的目的。

「反壟斷」力度空前

從通稿的表述從可以看出,對於需求改革的關注並不僅僅停留在宏觀的「總需求」層面,而是進一步拆解、細分。尤其針對教育、醫療、住房等民生問題,會議提出「要充分挖掘國內市場潛力,以改善民生為導向擴大消費和有效投資,完善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的機制和政策,更加註重民生基礎設施補短板」,「要合理增加公共消費,提高教育、醫療、養老、育幼等公共服務支出效率。」

近年來隨着互聯網巨頭觸角伸向各行各業,個人隱私保護、數據收集管理、消費者權益保護等問題,一再被詬病。「反壟斷」不僅成為重要的民生問題,也可以理解為需求改革的體現。

自螞蟻集團上市被監管層突然叫停,中國互聯網平台公司面臨的反壟斷壓力陡增(美聯社)

舉例來說,一些企業,還依靠延長工時、壓低工資來維持利潤率水平,表面上降低了成本,但扭曲的市場實際上效率更為低下。這樣的現象在壟斷行業中尤為常見,除了站在行業頂端的壟斷企業利潤豐厚,市場上其他的參與者利益都會受損,從而造成需求被壓抑。

2020年9月,一篇互聯網平台如何通過大數據壓榨員工的文章《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裏》刷爆中國社交媒體,引起輿論強烈反響和監管當局的注意;11月初螞蟻集團上市在最後時刻被叫停;12月,中國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依據《反壟斷法》對阿里巴巴投資、閲文集團、豐巢網絡三家企業未依法申報收購案做出行政處罰。這一系列組合拳,可以看作是中國政府避免平台過度膨脹,防範金融風險,破壞市場秩序。

在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上罕見提到了「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互聯網平台企業的商務活動受地域限制較小,邊際成本幾乎為零,因此天然具有無限擴張的動力。通過燒錢開始惡性競爭、再用併購快速消滅競爭對手或化解威脅,最終形成壟斷。

由此,會議明確「要完善平台企業壟斷認定、數據收集使用管理、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的法律規範。要加強規制,提升監管能力,堅決反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金融創新必須在審慎監管的前提下進行。」

宏觀政策面臨兩難

宏觀政策表述一向也是外界關注的焦點。此次會議的表示是2021年宏觀政策「要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會議明確宏觀政策「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準有效,不急轉彎,把握好政策時度效。」考慮到經濟復甦的勢頭依然需要鞏固,總需求相對低迷,中國央行應該會繼續實施寬鬆的貨幣政策。但可能會出現貨幣政策邊際收緊的情況,主要原因在於需要防範過於寬鬆貨幣政策可能引發資產價格泡沫。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對於財政政策的表述與往年大有不同,2019年會議的提法是「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大力提質增效,更加註重結構調整」。而2020年對於「防風險」着墨更多。此次會議關於「保持適度支出強度」、「化解地方隱性債務」、「黨政機關要堅持過緊日子」等提法在此前的會議並不多見。這也說明經濟下行壓力之下,中國在穩增長與防控風險之間面臨兩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