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創科實驗室研噬菌體應用 可檢測癌症並治療致命疾病

撰文:郭曉晴
出版:更新:

「師法自然」提醒我們從自然中學習,亦適用於現今醫學科技發展。中文大學今年成立「師法自然精準醫學工程」創科實驗室,研發噬菌體應用,是賽馬會捐助的五個創科實驗室之一,昨(18日)舉辦實驗室開幕典禮。實驗室總監毛傳斌教授表示,噬菌體可識別腫瘤細胞和用作不同治療,很高興今次成立中大首個專門研究噬菌體的實驗室,望在十年內完成基礎研究並再將技術轉化成臨床使用的藥物。

賽馬會「師法自然精準醫學工程」創科實驗室總監毛傳斌教授主力研發噬菌體應用。(郭曉晴攝)

中大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款約五千萬港元成立五個賽馬會創科實驗室,其中毛傳斌教授帶領的實驗室以研究噬菌體為主,團隊希望利用這種有助人類抵抗細菌的病毒,研發用於檢測疾病生物標記的高靈敏度探針,以及靶向和破壞乳線腫瘤的高效藥物。

噬菌體為無害病毒 可識別及治療致命疾病

噬菌體是一種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病毒,但它只會感染細菌,對人體沒有害。毛教授將噬菌體比喻為一支箭,表面吸附著蛋白質,包裹去氧核醣核酸(DNA),可透過改造DNA去展示多態的表面於端部,即箭頭。由於每種細菌都有對應的噬菌體序列,而將100萬支不同多態序列的箭射向目標細胞或組織的時候,可以透過其反應去識別細胞中的分子,分辨腫瘤組織,最終達至檢測癌症診斷的作用。

除了識別的作用外,噬菌體這支箭亦可將藥物帶進腫瘤組織,進行靶向治療和破壞乳線腫瘤。毛教授解釋,將噬菌體放進血液,它會感染細菌並進入其中,噬菌體的蛋白質和DNA會自我複製去生產另一個噬菌體,通過不斷複製,最終大量噬菌體會衝破細菌壁,相等於殺死細菌。

噬菌體成本較低且環保 能多方面應用

與化學試劑相比,噬菌體以發酵方法製作更環保,所需價格成本亦較傳統化學方法低。研究人員亦可透過基因微調噬菌體的化學性質和功能,達到更精確的效果。毛教授又指,現時學界研究證實,噬菌體對人體正常細胞和動物細胞沒有害,更可與非生命材料組合,例如光學和電學的物理材料,同時具有生命和人工合成材料特性。

毛教授表示,現時噬菌體最大應用在對抗超級細菌上,有潛力研發成抗生素以外的療法。噬菌體也可用於飢餓療法去對抗惡性腫瘤,透過抑制有助血管生長的蛋白質,令腫瘤細胞沒有養份而死亡。另外,噬菌體更可用作預防疾病的疫苗、配合納米科技作生物醫學呈像、腫瘤組織再生等,例如與幹細胞一同加入在3D打印材料上,植入骨頭組織中促進再生。

毛教授表示,計劃5年內完成噬菌體應用的研究,並在後5年將技術轉化成產品。(郭曉晴攝)

總括而言,毛教授與團隊冀研發出檢測疾病生物標記的創新試劑盒、治療轉移性癌症和超級細菌等致命疾病的有效療法,以及用於識別疾病病變歸巢分子及輸送用於精準治療的藥物或基因的技術,發掘噬菌體的多方面應用。

實驗室獲創科實驗室計劃資助,配置生產噬菌體的設備,包括搖床、發酵罐、生物安全櫃等,總值約1000萬港元。現時實驗室有5位學生參與研究,並會再招攬人手。毛教授指,目標5年內完成基礎研究,並在後5年將技術轉化成臨床使用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