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銀香港首席經濟學家鄂志寰:中國應堅持推進經濟結構轉型

撰文:文顥宗
出版:更新:

去年中國經濟增速創出多年新低,至今年又受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打擊,舊患新憂夾雜之下,今年中國經濟該如何走下去?中銀香港(2388)首席經濟學家鄂志寰表示,面對這「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需積極推進轉型。

受中美貿易戰白熱化影響,去年中國經濟增速下滑至6.1%,成功守住「保六」的目標,卻創下近30年新低。以每季GDP的按年增速來看,去年中國經濟增長拾級而下,由首季的6.4%增長、第二季的6.2%,逐步滑落至第三季及第四季的6%。

回顧去年中國經濟增速創出多年新低,鄂志寰總結指其一大元凶是中美貿易戰,「去年中國經濟明顯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每個季度的GDP增速都出現下行趨勢,主要是受外部因素,即貿易戰的影響。」她指出,貿易增長向來是內地經濟的「三頭馬車」之一,長此以來貿易增速均較GDP跑贏1至2個百分點,「但受貿易戰影響,去年兩者關係逆轉,貿易對內地經濟再無拉動作用。」加上內部存在的結構性問題尚未解決,新舊動能切換依然需時,令去年中國經濟內外交困。

鄂志寰指,中國經濟即使每年經濟增速有5%至6%,總量已經相當可觀。(羅國輝攝)

鄂志寰指,隨中美兩國簽署首階段貿易協議,令貿易戰有方向性改變,有助減少外在風險。雖然貿易戰衝突降溫,但今年中國經濟又面臨新風險,例如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衝擊便難料。

但她指出,中國經濟增長「保六」絕非一個非守不可的最後防線,「對於中國這樣龐大的經濟體來說,即使每年經濟增速有5%至6%,總量已經相當可觀。」她解釋,中央近年不斷強調經濟要高質量增長,相信若今年經濟增長達5.5%至6%,已能為經濟轉向內需驅動、結構調整提供有利環境。

內外迎大變局 需推進轉型

除中美貿易磨擦和新冠肺炎這兩大風險外,自2008年環球金融海嘯後纏繞不去的種種後遺症,繼續成為中國經濟的隱患,近年國家主席習近平不時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概括之。鄂志寰剖析道,所謂的「變」既有外在因素,亦有中國自身因素。

「首先是全球在金融危機後長期維持低增長,始終追不上危機前增長水平,最終催生了民粹主義、反全球化的思潮,英國脫歐、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絕非空穴來風。」她指出,中國在加入世貿(WTO)後,長期是全球化的得益者,一旦全球化出現逆流,對中國的發展格局將是一大變。

鄂志寰認為,中國應改以內需為經濟增長的引擎。(羅國輝攝)

屈指一數,金融海嘯距今已近12載,但鄂志寰指,不僅經濟增長無法重回危機前水平,就連各國央行也回不了頭,包括近10年全球央行採取寬鬆貨幣政策,釋放大量流動性,環球主要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快速膨脹,現已缺乏彈藥應對下輪衰退,「你看美國去年一縮表,縮了一半就縮不下去,經濟受不了,又改成減息周期,貨幣政策正常化提前結束。」她續稱,在除了央行債台高築,環球企業債務同樣達到有史以來新高,全球債務總量達到全球GDP的3倍,等同為下次金融危機埋下隱形炸彈。

外圍風起雲湧,回首國內的挑戰同樣不容小覷。鄂志寰稱,中國改革開放40餘年,由一個中等規模經濟體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一大起來就有新的煩惱,先是經濟基數太大難以保持增速,二是政策空間較過往大為縮小,刺激政策的效用已大不如前。」她認為要應對新時代,中國應堅持推進經濟結構轉型,改以內需為經濟增長的引擎,「但消費刺激GDP的作用不如投資那麼見效,14億人口的龐大市場要一點一點的進行,或許需要很長的時間,要慢慢去做,途中也一定有陣痛。」其次則是要改善貨幣政策的傳統機制,令貨幣政策的作用確切流入實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