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市與市場「對著幹」行健投資董事羅偉業:長遠看好醫藥和科技股

撰文:區嘉俊
出版:更新:

武漢肺炎疫情令人心惶惶,市民忙於搶購口罩、廁紙和糧食之際,股市卻持續「疫市」向上,除了因中國政府在新年後「暴力救市」,動用1.2萬億人幣穩定金融市場,亦反映市場認為疫情只是短期影響。
恒指本周累升411點,收報27815點,由低位計已累積反彈逾1500點,究竟是否曇花一現?行健資產管理投資董事羅偉業接受專訪時表示,疫情令工廠短期復工有困難,對中國實體經濟的影響可能維持一段時間,現階段不宜太樂觀,但股市或因中央突然「放水」而再反彈,故也不宜悲觀。
一些「防疫股」如口罩紙巾、線上醫療、遠程辦公等概念突然爆上,羅指投資者要分析市場是否將「短期現象長期化」,又認為有創新能力的科技和醫藥股具長遠投資價值。

羅偉業認為,股市或因中央「放水」而反彈。(張浩維攝)

復工正常化仍需時數周

疫情蔓延之下,中國實施封城、關店、關廠及交通管制等措施,重擊經濟活動,不少大行紛紛下調中國GDP預測。羅偉業指,原先市場推斷中國今年能夠「保6」,惟目前能維持5.5%的增長已是較合理推算。他指,觀察工人在春節後回工作城市的比率較去年同期大幅下跌,工廠短期復工仍有困難,「啲人都未返到去,就算返到去,大部分都會做隔離措施才會正式復工」。假設疫情並無繼續擴大,及口罩等保護物資有充足供應,他料復工要正常化仍起碼需時數周。

市場不時將武漢肺炎與03年沙士比對,他指,沙士前的經濟一直疲弱,疫症發生只是令市場加快見底,但目前情況是,央行過去10年「印銀紙」保持經濟增長,美國去年出乎意料減息,歐洲和日本走負利率等等,中國大有條件以更寬鬆的金融政策對抗疫情衝擊,背景與沙士時完全不同。

羅偉業指,內地工廠要在短期內復工較困難。(路透社)

疫市投資兩準則

在「疫市」的投資策略上,羅偉業指主要遵從兩個原則,一是投資有質素和良好管治的公司,「有體育用品公司的門店關了八成,這段時間做不到生意,業績一定差,但如果做一些網上銷售,是否能抵銷影響?就算做唔到,不同公司應對危機時的不同處理,都反映公司管理層對市場轉變,以及執行上的能力。」他又舉例,有公司在復產前,已一早計劃以專車接送員工,登記員工或其親友是否到過武漢,及實行隔離措施,有公司則預早買入口罩生產線。公司體現到管理質素,投資組合自然長線不變,「跌得多可能會加添」。

第二個原則是與市場「對著幹」,當市場過度樂觀時,他傾向在高位先行獲利,若市場太過悲觀,他反認為是長線買入機會,例如A股新年後首個交易日重挫8%,若沽走部分已屬不智。未來一段時間基金亦會採取此策略,而預計疫情到尾聲,股票佔倉位比例不會有大變化。

羅偉業分享兩大「疫市」投資策略。(張浩維攝)

疫情用藥市場長期需求不多

羅偉業對中港股票研究有23年經驗,加入行健之前,曾任職野村國際的執行董事,領導香港中國醫藥研究團隊研究醫藥類股票,他認為醫藥和科技股都將一直有長遠投資機會。對於個別醫藥股因研發肺炎疫苗而飆升,他指,即使相關藥苗成功研發,疫情用藥仍難成大品種藥,因不同癌症和長期病患藥有長期的剛性需求,「所有炒作是亂來的,只可以有炒作,不會有投資價值」。

他說,醫藥股未必受益於疫情,但同樣地不會受太大影響,長遠看好有創新能力和人才的醫藥股。他又指,中國醫藥正慢慢貼近西方醫藥市場估值方法,由做仿製藥演變為多做創新藥,雖然目前技術落後於人,但受惠龐大本土市場、市場開放和政府政策扶持,料創新藥將在中國加快推出。他預計,未來中國創新藥企會陸續出現收購合併,或有外資透過併購進入中國市場,如百濟神州(6160)去年尾便獲美國巨型藥企安進(Amgen)入股兩成。

估值方面,傳統大藥企同時有仿製藥和創新藥,一般市值估值是10多倍PE。若生物科技公司還未有盈利,估值就純粹看產品潛力,如治療範圍、覆蓋人群和靶點獨特性等,再以現金流貼現法(Discounted Cash Flow)計算。

羅偉業看好線上醫療潛力。(資料圖片)

線上醫療發展以輔助為主

對於線上醫療潛力,他指醫療除講究技術層面,亦講究法規層面,「醫療有創新亦有保守一面,醫生有專業上考慮,如突然間要遙距或AI去做,當有醫療事故邊個孭鑊?」故認為下一步發展應會以輔助醫生為主,但他也指出遠程醫療有其好處,因中國多偏遠地區是醫生未能到達,遠程設備可令醫生提供有限制的服務,「好過無的心態,能夠有人的地方都希望有人」,不代表能夠取代醫生。至於醫療設備股,因體量無藥股般大,有質素的公司估值已不平,「唔可以話唔睇好,只不過機遇唔夠」。

手機設備廠生產受阻 庫存價值或貶

進入2020年的5G時代,科技股和憧憬受惠換機潮的手機設備股,疫情之前均錄得不錯升幅,即使股市在疫症下築底,科技股亦是最先反彈的一個板塊。

羅偉業指,科技股即使在2020年受到干擾,2021年亦會回復正常,但手機設備股停產則不同,「現在唔做,可以後半年追返,手機亦不會每季買一部,在消費層面屬正確。但從生產層面,手機生產商一早排列今年出幾多部機,首季還可以發4G機,或介乎4G到5G機,但到第二至三季仲出?大家可能一跳跳到5G機,首季庫存價值是否同第二季一樣?」

他指,市場去年底對手機產業鏈樂觀,是憧憬華為和蘋果大量發新機,當中國消費市場變慢,生產產業鏈受干擾,對今年上半年業績定有影響,「當然從投資角度,呢半年沽了,或者買唔返」,他預期這些公司未來兩季股價仍然波動,如果屬長期投資者便應堅持,不要因市場有短期波動影響投資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