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為練英文搭訕外國人 馬時亨窮小子發圍︰勿被無力感影響你

撰文:鄺月婷
出版:更新:

高等教育愈來愈普及,但隨之而來就是學歷貶值問題,現時作為大學生已不如以往般「天之驕子」。新冠肺炎疫情更令今年香港經濟陷衰退,大學生「畢業即失業」不再被視為例外。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前局長、教育大學校董會主席馬時亨坦言,現時大學生身分並非「護照」,不等於畢業後一定找到工作,乃至平步青雲,建議年輕人要肯拼搏、抱有樂觀的態度及國際視野。

他接受《香港01》專訪分享昔日自己由窮小子發圍考入香港大學,及職場「上位」經歷,希望藉此勉勵年青人,即使在逆境中,也要想想如何殺出血路。「你不要被周遭的無力感影響你,要有功力去撐住自己,想辦法製造機會!」

馬時亨認為,大學讓年青人擁有獨立思考和創新思維,但不是人人都一定要讀。﹙資料圖片﹚

香港市民教育水平提升,愈來愈多人接受大學教育。馬時亨覺得社會上有更多大學生是好事,因為大學可以培養人才,讓年青人擁有獨立思考和創新思維,但所謂「行行出狀元」,始終有些人非讀書材料,反而是做生意的材料,例如蘋果創辦人喬布斯、微軟創辨人比爾‧蓋茨均非大學畢業,所以年輕人應視乎情況再決定是否要讀大學。

他續道現今大學生身份並非職場「護照」,大學大學畢業不等於代表一定找到工作,僱主更為看重應徵者自身才能,以及面試時的表現。「不是叫同學不要讀書,但如果從職業來說,今天我們需要技術人才,你若不喜歡讀書,可以修讀技能課程,畢業後也可以做得好。」

港人需與各地人才競爭

時移世易,世界是平的,以往香港年輕人只需要與本地人競爭,現在則要與國際和內地人才「搶位」。 馬時亨坦言:「我出道是在美資銀行大通銀行工作,當年銀行請5個實習生,4個香港大學,1個中文大學,全部都是本地人;今日如果有銀行請實習生,那5個人可能來自哈佛、清華、北大、劍橋,最後可能是香港的大學。」 在芸芸對手中,如何能夠「突圍」則是關鍵,馬時亨教路年輕人要抱持樂觀的態度及國際視野,還要願意拼搏,「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不努力就一定不會成功!」若以金融業為例,應徵者更需具備一定的兩文三語能力。

馬時亨認為,年輕人要抱持樂觀的態度及國際視野,還要肯拼搏。﹙李澤彤攝﹚

不少年輕人認為香港樓價高企,低下階層的上流機會亦較小,這使他們充斥著無力感,而且對未來失去希望。馬時亨坦言,年輕人買樓比以前困難得多,40年前他打工時,月薪1,600元,當時樓價每平方呎200元,即是買到8呎,但現在1.6萬也未必買到1呎。惟他強調年輕人的人生目標不應只是買樓,而是要想想如何在工作崗位上做到最好,只要成為最好,工作表現出色,之後就會好事自然來,最終他們也可以買到樓。

「我差不多39歲才『上車』,我在加拿大年薪29萬加元,但交稅後,我只剩下10萬加元,用來養妻活兒後,所剩無幾,我都是要好多年後,才有錢買樓,但因為我工作表現出色,最終我也有錢買樓,當然現在是更辛苦。」

與外國人搭訕改善英文

馬時亨憶述自己出身寒微,一家5口居於北角一間面積只有100呎的板間房(大學畢業後,才搬到何文田愛民邨),要與其他租客輪流使用廁所和廚房,而中學時就讀被稱為「飛仔學校」的新法書院,「貧窮是向下的漩渦,但也是向上提升的動力,會有好大動力想走出貧窮」。為了力爭上游,他除了努力讀書外,也會在街上用英文與外國人搭訕,帶他們遊覽香港的旅遊景點,以改善自己的英文水平,最後他順利考入香港大學。「當時我也有很多無力感,我英文不好,就讀的學校也不好,我那裡有上遊機會呢,但最後我考進香港大學。到我工作時也是想盡辦法打出條血路,而不是等機會來。」

馬時亨出身草根,但憑個人努力,取得豐厚成果,譜寫典型獅子山下故事。﹙資料圖片﹚

馬時亨因為要做三份兼職幫補生計而經常「走堂」,結果大學以三級榮譽畢業,但無阻他向上流。他稱,大學畢業後便在美國大通銀行工作,當時他被分配至負責地產商借款業務,惟總行因在美國借錢給地產商損手,故不傾向借錢給地產商。「好難借,可說是逆水行舟。」於是,他與另一同事每個月都撰寫分析香港經濟及地產市場的報告給總行,最終改變了總行的看法,他並獲得派駐美國工作的機會。

其後,馬時亨轉往加拿大任職股票分析師,研究銀行股,借分析加拿大銀行在國際市場上的借貸及盈利情況,成功打出名堂,短短四年在數十名資深分析師中跑出,成首屈一指的分析師。「幾十年前我打工時,都會覺得好無力,我在美資公司工作,看到晉升至高層的都是外國人,或者海歸派,但並不代表我沒機會,你要想辦法來製造機會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