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太空概念股|維珍銀河「搶飛」成功 學者點評3大富豪太空競賽

撰文:梁翠麗
出版:更新:

近日美國的太空熱潮蔓延至香港,香港航天科技(1725)作為香港罕見的太空概念股,自今年4月新主買殼後,積極發展衛星及航天產業,股價如其新業務一樣搭火箭升空,由4月初2元水平,一度上升至最高的50元,漲幅驚人。

香港航天科技仍屬於起步階段,除了衛星業務外,亦主打大數據、智慧城市等「貼地」業務,暫與太空有一段距離。講到龍頭太空概念公司,則不得不數珍銀河(美股編號:SPCE)、亞馬遜創辦貝索斯創立的藍色起源,以及Tesla創辦人Elon Musk成立的SpaceX。太空生意,聽落「Sexy」,但有學者認為,私人公司營運航天科技的風險很高,除非有政府資助,否則成功的機會微。

原稱恒達科技的香港航天科技今年4月「買殼」後,才開始沾手「太空」業務,在未有實質成果之前,股價已經由4月初2元水平,一度上升至歷史至高的50元,升幅接近25倍。

公司雖然改稱「航天科技」,但細看其新業務,除衛星製造及發射外,目前仍較「落地」,包括與華為雲香港共同搭建遙感大數據及人工智能(AI)服務平台。將眼光放諸美國,維珍銀河、藍色起源及SpaceX的願景則「堅離地」,分別以太空旅行,甚至火星殖民為發展目標。

香港華為雲與香港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早前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資料圖片﹚

大摩早前曾指太空經濟正吸引新投資者的興趣,其發展速度甚至可能超過2016、2017年的自動駕駛汽車狂潮。該行預計,至2040年,「全球太空經濟」價值將至少達到1.1萬億美元。

目前,主要以維珍銀河、藍色起源發展及SpaceX最為吸引大眾眼球。三間民營太空公司主要分別是太空船的技術,維珍銀河的VSS Unity是太空飛機,即是可以在大氣中機動飛行並以滑翔方式返回地球;藍色起源的「新謝潑德」以及SpaceX 都是探空火箭(Sounding rocket),透過緩慢降落以使火箭可以回收再用。

維珍銀河股價來回「太空與地面」

由英國億萬富豪布蘭森(Richard Branson)於2004年創立的維珍銀河為全球首間太空旅遊公司,主力發展的太空旅行,業務夠「噱頭」。本月11日創辦人布蘭森更親自試飛,體驗太空旅行。

維珍銀河升空:圖為7月11日,維珍銀河創辦人布蘭森在美國新墨西哥州開香檳。(AP)

維珍銀河2019年在紐約交易所掛牌上市,每次傳出升空消息,均會帶動受價上升,現時市值逾70億美元。今年2月曾高見62.8美元,其後輾轉向下,至5月大跌七成低見14.27美元,6月又反彈逾3倍至57.5美元。但7月股價卻因披露或會出售股票籌集資金以支持太空旅遊業務而連跌六日,7月至今更累跌近三成,股價波動十分之大。

公司旗下有兩種產品,分別是載客太空船VSS Unity,每張票索價20至25萬美元,已有600名旅客預繳8,320萬美元的訂金。而第二項產品預計會是超音速飛機Mach 3 ,可接載9至19人飛行在6萬英尺的高空,料可將大幅縮短飛行時間3倍或以上。

藍色起源公司創辦人貝佐斯於科羅拉多州會見傳媒。(路透社)

貝索斯沽過百億元亞馬遜股票 支持藍色起源發展

而由亞馬遜創辦人貝索斯(Jeff Bezos)創辦的藍色起源目標同樣以太空旅行為目標,他希望提高太空旅行的安全性並降低其成本,目前該公司正在研製亞軌道和軌道飛船。據悉,貝索斯沽售價值14億美元﹙約109億港元﹚亞馬遜股票,籌集資金以發展藍色起源公司。

貝索斯亦於7月20日乘坐「新謝潑德」(New Shepard)火箭成功飛向宇宙,與其胞弟馬克 (Mark Bezos) 、美國82歲女飛行員芬克 (Mary Wallace Funk),以及年僅18歲的荷蘭少年德門 (Oliver Daemen),完成首次自動控制太空飛行。

除了發展太空旅行,其Kuiper衛星被獲准發射3,236顆衛星,並與ULA簽訂合約以履行政府的衛星及太空發射任務。

SpaceX龍飛船:圖為NASA TV影片截圖,片中名為堅韌號的龍飛船在美國墨西哥灣被吊起,並送到回收船後,任務指揮官霍普金步出堅韌號。(AP)

SpaceX估值逾3500億元

同樣與美國政府有合作發展衛星及太空發射任務的SpaceX,則由Tesla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成立,他其中一個目標為火星殖民。SpaceX完成多輪融資,去年估值已經高達460億美元。

據悉SpaceX預計會於2022年以火箭載人升空,並已有4名乘客各支付5,500萬美元費用確定參與。其於2015年推出低軌道衛星產業的星鏈計畫(Starlink),已發射逾千顆低軌道衛星,並且計劃在2024年起前發射合共4,425顆衛星進入軌道,進度大幅抛離藍色起源。

徐家健指出,發展航天科技講求技術基礎、配備製造相關物料及工具的技術,惟香港沒有相關設備。﹙資料圖片﹚

發展航天 須不斷注資

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徐家健表示,SpaceX為跟NASA、美國政府等簽訂了發射合約,有實際業務「撐住」。而維珍銀河創辦人布蘭森亦於本月11日乘坐其公司的團結號太空船升空並順利返航,這些模式既能吸引眼球而且又成功發展可說是萬中無一。「呢啲公司不單只有概念,而係業務可以實質可見,唔同於其他自稱性質是金融科技或共享經濟模式,但暫時未見到有實質成績嘅公司。」

至於香港航天科技,徐家健認為目前仍只算是噱頭,但不排除公司潛力,「10間美國公司亦只有1間成功,呢啲公司需要不斷地被投資,建議投資者可先觀望再作決定。」他再以Elon Musk創立SpaceX時多次失敗,公司瀕臨破產邊緣為例,「私人公司做航天科技的風險很高,而對於這些新科技,我的信心並未有很大。」

他補充,發展航天科技講求技術基礎、配備製造相關物料及工具的技術,惟香港沒有相關設備。加上香港的市場較細,除非政府資助,否則私人公司成功的機會很微。「香港亦有不少工程人才,但能否一下子轉型高端的技術?或許香港有機會成功,但我相信時間會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