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長泰專訪|內地降準反預示貨幣政策正常化 放水效力睇兩大數據

撰文:江麗琦 鍾綽姸
出版:更新:

美聯儲有意收水,提早在2022年縮減買債,並有在2023年底前加息,惟內地則放水,全面降準0.5百分點,令市場擔心內地經濟增長是否出現放緩趨勢。摩根資產管理亞太區首席市場策略師許長泰認為,內地降準只是意味貨幣正常化暫告一段落,今年未必會有更多減息降準的空間。

全球經濟復甦步伐有先後次序,隨着內地去年疫情率先得到控制,經濟已自去年第二季重啟,率先迎來復甦勢頭,故內地貨幣政策正常化已在上半年開始。

只不過,復甦動力近來似有減弱。內地第二季國內生產總值(GDP)按年增加7.9%,遜於市場預期的8.1%,並較首季破紀錄的18.3%增速大幅回落。內地經濟由快速增長,到回復至6%增長的長期目標,當中降溫的過程似乎快了些,亦是促使內地降準的原因。

內地近日降準,以穩定經濟增長。(視覺中國)

留意社融規模及中小企貸款變動

許長泰指出,「今年年中內地經濟增長有放緩跡象,加上市場資金流動性偏緊些,故降準訊號是預示貨幣政策正常化暫告一段落,之後未必再降準,需再看經濟數據定奪。加上始終內地不會想大水漫灌,預料貨幣政策未必有太多動作,反而可關注財政政策會否有更多其他措施推出配合。」

目前市場資金供應相對緊張,內地降準意味銀行可以留有更多資金投放於借貸市場,簡接向市場「放水」。人行公布,2021年上半年社會融資規模累計為17.74萬億元人民幣,較2020年同期少3.13萬億元。

許長泰提醒,「當局固然想銀行借貸加快少少 ,支持經濟增長,但錢去唔去到實體經濟就是一個問題。當中可留意社會融資規模(TSF,Total Social Financing)的數據變化,降準後TSF增長會否加快惠及經濟。同時,內地降準亦希望中小企拿到貸款,故中小企貸款增長情況也值得留意。」

許長泰認為,拜登對華政策是針對個別企業和官員,對市場和經濟的影響並不算大。﹙梁鵬威攝﹚

對華政策具針對性  經濟影響不算大

放水步伐之外,另一左右內地經濟的因素非中美關係莫屬。中美互相角力,由特朗普政府的中美貿易戰,演至拜登政府的科技戰,最新再將59間中國企業列入禁止美國個人與機構投資的「黑名單」,包括中國電信、中國移動、華為、中芯國際、海康威視等榜上有名。同時,美國亦大玩「香港牌」,就香港的營商環境發風險警告,又宣布制裁多一批內地官員。內地則發表聲明強烈譴責,並揚言「必將堅決反擊」。

種種跡象顯示,中美關係好似愈走愈遠。不過,許長泰則認為,中美關係又不算是愈演愈烈,而且特朗普與拜登政策亦有些微分別。即使兩者對華政策也是顯出強硬姿態,但特朗普和拜登的地緣角力方式是不同的,對市場反而「利好」。

他認為,在中美貿易戰下,特朗普對華實施關稅政策,對整個美國經濟,以及全球市場均帶來影響。相反,拜登對華政策是針對個別企業和官員,拜登雖對華也顯示強硬姿態,但對市場和經濟的影響並不算大。「拜登外交政策較有系統和條理地處理和頒布,不會突如其來在Twitter發表言論,方便市場預測,故環球股市並不會像2018年般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