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路勁單偉彪籲勿標籤「靠父幹」上車 住屋成非常大的矛盾

撰文:許世豪
出版:更新:

土地供應不足已是一個困擾香港多年的問題,特首林鄭月娥連番出招,先後推出「明日大嶼」及「北部都會區」願景,大規模增加土地供應。俗語說「遠水不能救火」,就算項目獲立法會通過,落成需時至少十年到二十年,可解決長期供應的問題,惟短期的則未見舒緩。

2016年開始在港發展住宅項目的路勁基建(1098)主席單偉彪指出,香港房屋問題始終要靠大規劃增加土地供應才有望解決,又認為時移世易,社會不應標籤「靠父幹」上車的年輕人。

單偉彪接受《香港01》訪問時表示中央政府已經見到,對香港而言「住屋係一個非常大嘅矛盾,有錢同冇錢爭太遠。所以呢度一定要推動。」他認為未來十年住屋供求仍然失衡,即使面對美國加息等負面消息,「樓價短期應該跌唔到,你話十五年之後呢?咁就唔識講。」

惟經歷過2019年反修例風波後,香港出現移民潮,據去年8月統計處數據,有近9萬人於年內移離本港。單偉彪認為,港人移民有不同考慮,部分或會沽出持有物業,以用作移民開支,但同時亦有可能於數年後,或會因為不習慣而回流本港,雖然未知實際移民人數,但土地供應短缺問題,並不會因為短期移民人數上升而解決。

單偉彪認為,移民潮未必影響樓市。(蘇煒然攝)

移民潮不影響樓價 但增加人手短缺問題

不過移民潮影響各行各業,一向人手短缺的建造業情况更嚴峻。單偉彪本身亦是主力承接建築工程的惠記集團﹙0610﹚的行政總裁,他表示除移民的因素外,政府在「北部都會區」及「明日大嶼」兩項大型工程尚未正式展開前,現階段已開始在業界「挖角」,造成工程師短缺。

他認為,政府應考慮實際的工作情況,精簡政府內部架構,並訂立長遠執行計劃,避免政府內部出現人手過剩、行業卻人手短缺情況,他估計隨著更多大學生畢業及人行,情況會於未來兩、三年有所舒緩,暫時只好通過培訓額外人手去應付工作量,「有7、8成工作其實都係常識,其他先係專業,所以我叫同事唔理對方係咩人,只要有心、想學都可以,希望可以減輕工程師工作量,暫時未知成效,但相信有機會得。」

單偉彪認為,樓價短期內「跌唔到」。(資料圖片)

增加供應長遠才可解決房屋問題

當年政府為壓抑樓價推出多項樓市辣招,近年有聲音認為應考慮放寬。事實上特首林鄭月娥已推出俗稱的「林鄭Plan」,按揭保險新例下,800萬以下首置物業最高可造九成按揭,800至900萬最高可造八至九成按揭(最高貸款額為720萬),900至1,000萬最高可造八成按揭,同時可放寬壓測。

單偉彪笑言,放寬似乎無助解決問題,「你提高(上限)後發展商自然起返啲千幾萬嘅樓,所以要睇政府對後市睇法,地就永遠都唔夠,直到北部都會區,同中水(明日大嶼人工島)之後,如果唔係冇可能做到供需平衡。」

至於近年「納米盤」成風,政府早前就在一幅屯門住宅地皮的賣地條款加入限呎要求,冀增加住宅單位的面積。單偉彪坦言「納米樓唔人道,可以講係學生宿舍」,但認為是由於樓價太貴,購入「納米盤」是無辦法之中的辦法,「起碼都有三百幾、四百呎,先有得住下。」他重申,一定要大幅增加供應,才有望舒緩情況。「未來最多供應係啟德,但都已經賣晒,政府推地有數計,地(供應)未解決,點起樓?」

單偉彪指出,增加供應長遠才可解決房屋問題。(資料圖片)

勿標籤「靠父幹」的年青人

就如文章開端所言,「明日大嶼」及「北部都會區」至少要在十多年後才開始見到成效,要置業上車的市民,除了靠辛苦打工儲錢,又或投資之外,另一「出路」是靠父母協助,借出首期「上車」。

不過社會似乎父母助上車一事標籤化,在相關報道的留言區,不時會見到「靠父幹」等留言。單偉彪認為社會不應標籤化,「你幫仔, 仔幫孫,我覺得負面係睇得太多富二代嘅嘢,一般我覺得冇問題, 成唔到家咁點?中國人大部分過身後,(資產)留畀仔女,只係早啲畀咁解,(剩低)夠(老人家)養老就得。」

「磚頭保值」一向都是華人社會的習慣,但到了今天的社會經濟環境,年輕人又應否改變?他認為,若果目的是自住的話,有能力就應該置業,「首先應該唔會貶值,第二可以迫你儲蓄,第三有人借錢畀你投資,我有好多同學都係咁,打一世工,賺到都唔夠佢層樓(升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