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房停牌潮 |資產公允值有排拗 林智遠批當局迫企業「二選一」

撰文:許世豪
出版:更新:

4月1日打開港交所(0388)的披露易,駭然發現逾30間企業發停牌通告,令人聯想是否愚人節的玩笑?可惜的是這些企業的確因為未能如期公布業績而被迫停牌,更甚的是,陷入債務危機的內房企業,成為重災區。

會計師公會理事、選委會界別立法會議員林智遠接受《香港01》訪問時直言,兩地疫情爆發,令到不少上司公司及核數師難以完成審計工作,他更估計,由於市況不停變化,加上財匯局加強對會師計的監管下,企業與核數師之間,單是如何就資產公允值作評估,已經「有排拗」。

9間內房因未能如期刊發業績而停牌,包括融創中國﹙1918﹚。﹙資料圖片﹚

據統計,由3月20日至昨日(1日),有約200間公司發出延遲刊發經審核業績公告。其中,連未經審核業績也未能刊發而要停牌的上市公司達到32間,當中14間稱受疫情影響而未能完成審計工作。

這一股「審計風暴」中,不乏內房商身影,涉及至少18間房企,當中至少9間主要內房已先後宣布停牌,包括為人熟悉的中國恒大﹙3333﹚、融創中國﹙1918﹚、佳兆業﹙1638﹚,以及世茂集團﹙0813﹚等,停牌前市值合共771億元。

翻查通告,年報「難產」的原因,不外乎是新冠疫情影響,另外亦包括「財務人員流失」、「集團流動性問題以致人員變動」又或「公司人員變動」等。近月,多間內房於期內更換核數師,如世茂集團、融信中國、寶龍地產﹙1238 ﹚及中國奧園﹙3883﹚等,也或多或少影響審計工作。《彭博》還引述分析師指,去年內房流動性問題及有違約風險,令核數師採取非常嚴格要求,直言這已是「公開的秘密」。

詳細報道:起碼18家內房年報「難產」 人員變動也成理由 7股預告明停牌

財匯局「睇到實」 業界寧棄小型內房核數工作

無獨有偶,《REDD》引述消息,稱羅兵咸永道計劃逐步退出對中資民營房企的審計業務,並會更審慎發表「無保留意見」的業績報告;狀況較差的更傾向發表「保留意見」。

這一切也許與財匯局「發功」有關。該局去年表示,會對中國恒大2020全年及2021上半年財務報表展開查訊,並一併調查為其核數的羅兵咸永道,主要質疑恒大帳目有否遵守「適用財務匯報準則」,及其核數師有否就此遵從該準則。

有屬四大會計師行的業內人士向《香港01》透露,財匯局擴權後,其工作的公司已經踢走規模較細、內部審計報告混亂的企業,主要因為可從以上公司收取的審計費用不多,又要額外人手,加上財匯局「睇到實」,所以寧願不接。至於是否不會再為內房核數,該業內人士稱,未知其他公司,但其所屬的則視乎該公司的規模,同樣規模較細的,公司亦考慮不接或辭任。

財匯局去年表示,會對中國恒大2020全年及2021上半年財務報表展開查訊,並一併調查為其核數的羅兵咸永道。(資料圖片)

恐資產公允值「有排拗」

香港會計師公會理事、選委會界別立法會議員林智遠接受《香港01》訪問時表示,有留意相關報道。他認為,出現如此多公司如此多公司需要延遲發表業績,主要有兩大原因。

首先是資產公允值評估問題。他相信因應疫情及內地當局對行業的調控措施,如何影響資產公允值評估,上司公司與核數師之間已經「有排拗」。他舉例,去年底大家都覺得市道暢旺,甚至有機會可以通關,「﹙我﹚樓下間餐廳話會執,因為業主加租!但今天回頭看,聽番你都覺得搞笑。」

由於資產公允值,是要測量師及核數師等,去為資產未來收益,如售樓或租金預期收入等進行評估,若果市況波動,公允值好大機會有落差,「我聽聞過,﹙公司﹚今日同你講呢個數得,聽日就話要改。」

林智遠認為,疫情嚴重影響審計工作,但當局未有提供支援。(資料圖片)

但現時未能發表業績的公司,都是以去年全年為一個完整財年,理論上公允值的評估,亦應以去年底為標準。林智遠解釋,情況的確如此,但核數師亦會用之後的市況,去了解當時的經濟假設是否有變,「舊年又點會估到今日咁,可能忽略疫情因素,咁就要改。」

他坦言,若果不小心處理,最終仍是由核數師及上市公司負責,「我問過一啲大嘅會計師樓,幫上市公司做審核,佢哋都話(公允值)跌得好勁,但應該用(去年)12月31日去反映?定係今日去反映呢?」

他笑言,不同專家都用不同的方法,去推算疫情幾時完、幾多人因此離世,但他們即使出錯,仍沒有責任,「大家都係靠估,但核數師及測量師講完要簽名負責任,唔小心啲睇多兩眼點得?」

上海浦西於4月1日起「封城」進行全民檢測

趕死線「唔敢報自己中招」

另一方面,當然是疫情問題。他指今年情況與往年不同,大量市民「中招」,影響日常工作,「如果一間上司公司,兩、三成人染疫,會計師樓又有兩、三成,每一個部分已經少兩、三成人做嘢。」同時亦影響文件交收,「銀行又唔開,郵局都派唔到信。」

更甚的是,內地亦大規模爆發疫情,「好似上海,浦東過唔到去浦西,如果個客喺浦東,你喺蒲西就過唔到去,就算只係爭少少嘢要處理,你都未必得,物流方面做唔到,簽完確認書,你要拎返正本。」

他表示,自己早已提醒當局,若果疫情再度爆發,要提供充足時間及援助予上司公司及核數師,「因為你有deadline(死線),聽過有例子,同事唔敢報自己中招,(若果)完全返唔到工點趕deadline?聯交所好似鐵板一塊,完全唔改。疫情好似舒緩咗少少,但就到內地爆發……核數師同上市公司成為磨心。」

(資料圖片)

倘企業未能出業績 倡僅發通告交代原因

他亦質疑政府及聯交所容許公司提交未經審計報告的做法,反問公司一旦公布未經審核數字,但將來經審核後,兩者差距太遠,究竟責任誰屬呢?「公司應該要確保數字冇分別,但就算兩個人食飯,食乜嘢都可能會拗......最終出現好大差距,聯交所又問一大堆嘢,甚至要付上法律責任,但點解一定要我(公司)負責?」

他建議,聯交所應容許上市公司,以公告形式向投資者解釋未能如期公布業績的原因,是否受到「不可抗力」的因素,再由投資者去決定,而不是要求上司公司,在公布未經審核業績與停牌之間作出選擇。「市場好過癮,冇人知將來會點,咪透過買賣成交去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