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冬專訪|中國經濟多重挑戰 幣策效果不彰 有別於08年金融海嘯

撰文:古美儀
出版:更新:

中國經濟今年面臨三重壓力,國務院上月底以「穩住經濟大盤」為題,召開一場涉十萬名官員的大會,強調要確保今季經濟合理增長,被視為全方位打響「經濟保衛戰」。

人行自去年12月以來已兩度下調存款準備金率,上月更以歷來最大的幅度,降低五年期貸款市場報價(LPR)利率。然而,市場對經濟增長的預期仍悲觀,多間投行紛調低內地經濟增長預測。研究宏觀經濟逾27載的瑞信亞太區財富管理部大中華區副主席陶冬認為,今輪內地經濟下滑,受多重因素累積引發,局勢是多年來罕見的,並不能單靠貨幣政策扭轉。

人行通過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及減息等多種貨幣政策,令今年借貸利率跌至創紀錄低。(資料圖片)

利率跌至創紀錄低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中國領導層多次力促「穩增長」。在貨幣政策上,人行通過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及減息等多種貨幣政策,力圖將借貸成本降低,助企業度過經營困難期。

從利率水平看,今年內地貸款利率已降至新低。人民銀行國際司負責人日前指出,去年底以來1年及5年期以上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分別下降15個及20個基點。今年首4個月,企業貸款利率為4.39厘,較去年全年水平降低22個基點,為人行有統計紀錄以來的低位。

政策未能刺激投資  情況多年罕見

不過,從近月的金融數據看到,企業的借貸需求仍低位徘徊。即使5月份的新增貸款數據超預期,不過從分項數據看,主要是短期貸款帶動,分析認為企業未敢提取長期貸款,反映對經濟前景乏信心,不願恢復投資。即便是開始鬆綁的樓市,和樓宇按揭相關的居民中長期貸款數據,上月仍然受壓,可見居民尚未重拾入市意欲。

瑞信亞太區私人銀行董事總經理兼大中華區副主席陶冬指出,從現時的金融數據來看,企業需求仍然低迷,這個局面是很多年來不曾見過的。(張浩維攝)

市場關注內地透過減息、降準等傳統金融招數,是否不足以挽救經濟。陶冬認為,多年以來,內地政府對經濟的調控方式,主要是管控信貸閘門。簡言之,當經濟過熱時,官方收緊信貸;當經濟下滑時,則鼓勵貸款增長。所以以往對內地經濟政策,坊間有一個描述,是「一管就死、一放就亂」。

然而,現時的挑戰在於,即使人行推行刺激政策,所謂的「亂象」,即是信貸急增的情況,卻未有出現。從現時的金融數據來看,企業需求仍然低迷,這個局面是很多年來不曾見過的。可見,過去政府的鼓勵貸款工具,放在現時經濟環境,效率似乎不高。

慎防經濟陷「流動性陷阱」

問及民間貸款投資低迷的成因,他相信是和經濟陷入「流動性陷阱」有關。他解釋指,這是出自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大師凱恩斯的概念,意思是當貨幣環境已經抵達了極度寬鬆的時代,當企業對未來預期出現改變時,央行再怎麼擴張信用,也無法刺激銀行貸款、企業投資、個人消費等。這個可能是現在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

陶冬以內地近期放寬樓按借貸,鼓勵剛性需求為例,現時民眾對「樓價只升不跌」的信念已打破了,即使銀行減輕房貸利率,也不足以把消費一下子提升起來。因此,現在內地經濟的關鍵,不是任何貨幣政策、不是任何財政政策的問題,而是如何重建信心。

現時民眾對「樓價只升不跌」的信念已打破了,即使銀行減輕房貸利率,也不足以把消費一下子提升起來。因此,現在內地經濟的關鍵,不是任何貨幣政策的問題,而是如何重建信心。(VCG)

08年政府振臂一呼 企業揭竿而起

中國經濟十多年來經歷數個升跌周期,若將今次的經濟環境,和2008年相比,陶冬指出,在2008年經濟危機時,人行的經濟刺激政策,來得比現時快。

他記得2008年時,政府出台一系列刺激經濟政策後,曾和一些從事機械製造的客戶洽談,當時即使內地宏觀經濟數據未見起色,不過企業層面已經開始接到訂單,投資信心從而增強,勇於投資建廠房生產線,可謂是「政府振臂一呼,民營企業揭竿而起」,帶來了政策重塑效應,支持經濟回穩。

不過,現時的情況,卻大相逕庭,「刺激政策未有帶起民間投資及消費」。

中小企業情況非常差,在疫情下企業不能裁員,維持勞動成本高,卻又得不到政府補貼,所以對中小企的現金流,構成沉重打撃。(新華社)

今日刺激效果有限 「企業乏信心 難免躺下」

眼下,中小企業情況非常差,在疫情下企業不能裁員,維持勞動成本高,卻又得不到政府補貼,所以對中小企的現金流,構成沉重打撃。「企業對未來沒有信心,難免躺下。」

他又指,2008年時,全球宏觀經濟環境比現時更差,不過對當時的中國而言,主要是造成了信心的沖擊,實體經濟未受到太大規模的打撃。而且,政府的刺激措施來得很快,穩住了局面。

不過,今次中國經濟問題,是由多重因素相互構成的,既有疫情因素、亦有地緣政治及強監管等問題。從內地的經濟組成結構看,去年經濟增長是完全依靠強勁的出口帶動;今年情況卻出現轉變了,特別是自3月份開始,環球各地社會活動正常化,不少內地訂單流向其他國家。在上海封城期間,產業供應鏈的不確定性,更進一步加劇了訂單流失的趨勢。因此,現時要穩定經濟局面,不能單靠任何貨幣政策,關鍵是要恢復市場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