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逆風累消費死火 夜市恐「得個桔」 學者倡尋「東盟李小加」

撰文:黃文琪
出版:更新:

全世界迎來疫後復興,原以為香港經濟前景「守得雲開」,豈料進出口貿易、金融業,甚至旅遊消費均不盡如人意,政府提倡「搞活」夜市又遭到不少港人「看淡」,或難以振興經濟。但話說回來,「消失」的消費力去了哪?

《香港01》總結本港經濟三大缺口,探討在移民潮、高息環境,以至股樓雙殺的情況下,加上通關後北上消費潮,如何令香港經濟「死火」。有學者表示,面對經濟困局,本港需另覓出路,「東盟版李小加」竟成關鍵!

市民消費是香港經濟的一個重要元素,疫情過後,本港開始復甦之路,但消費表現卻仍然疲弱。今年上半年食肆總收益為550億元,較2018年(社運及疫情前)同期少43億元,而零售業生意同樣疲弱,上半年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的臨時估計為2,050.5億元,較2018年同期少426.8億元。本港消費力急降,離不開「人」和「錢」,究竟香港少了多少消費者,市民荷包又縮水了多少?

尖沙咀栢麗大道是知名購物景點,過往吸引不少遊客到訪,亦是零售業輝煌時期的寒暑表。(資料圖片)

逆風一、移民潮 + 港人北上

本港爆移民潮,是不爭的事實,但人數多少,缺官方答案,坊間主要參考三組數字︰第一、據政府統計處數字顯示,2022年年底的香港人口的臨時數字為733.32萬人,與2021年年底人口740.15萬人比較,減少68,300人。翻查資料,2019年人口為752萬人,2020為742萬人,即連續3年錄得下跌。

第二、由2020年7月至今年6月,經機場離港的香港居民累計共有633萬人次,有580萬人次返港,反映三年間經機場的淨離港人次約有53萬人;第三、以「永久離港」為理由提取強積金的宗數,2019年至2022年3年累計12.6萬宗,涉285億元。

雖然今年年中香港人口錄得近750萬,按年增加逾15萬人,回升至2019年底水平,但期內人口上升,主要由於期間錄得17.4萬名香港居民淨移入,包括3.1萬名單程證持有人的移入以及14.3萬名其他香港居民的淨移入。有學者認為,數目增長皆因開關後內地及海外居住的港人回流,以及因防疫措施積壓的外傭附港造成,形成人口增長的「假象」。

移民潮等因素令到本地人口減少,中港通關後,本港消費力又進一步流失。入境處數字顯示,7月逾452萬人次港人經陸路北上,南下的內地訪客人次則為174萬,至8月北上人次激增至約598.5萬人次,南下訪客雖亦有增長,升至302.8萬人次,但北上南下的差距持續擴闊,7月、8月北上港人較南下內地人合共多574萬人次。

逆風二、定存「鎖錢」 + 供樓開支激增

消費者較疫情前大減,其荷包在高息環境下亦縮水,不少人被「息魔」吸引,寧願擺錢入銀行。美國聯儲局2022年3月開始連續加息的背景下,不少銀行上調定存息率「搶錢」,在加息前滙豐(0005)1年期定存息大約2厘,現時已升至4厘水平。對比加息前後本港定期存款金額,大增銀行「吸錢」威力。金管局統計數字顯示,2019年7月持牌銀行定期存款﹙港元連外幣﹚6.58萬億元,今年7月則為8.57萬億元,增加1.98萬億元。

與此同時,港府近年推出一系列債券,息口亦相當不俗,以最新一批銀色債券為例,保證息率達到5厘。翻查資料,目前未到期的銀債、通脹掛鉤債券(iBond)及綠債集資金額達到2,150億元,相當於本港零售業一個月的銷貨額。

高息猶如雙刃劍,儘管定存息口上升,但另一邊廂,市民供樓開支亦大增,以貸款額100萬元計算,原先在低息環境時,實際息率低至1.44厘(H+1.3%),每月利息開支僅1,200元。不過目前P已升至5.875%,滙豐近期調整至P-1.75%,即是實際息率高達4.125厘,每月利息開支飆升至3,438元,增幅高達3倍。若以貸款額500萬元計,全年計利息開支將由7.2萬元,升至約20萬元,大幅增加12.8萬元。

金管局數據亦顯示,2022年1月未償還按揭貸款總額為1.74萬億元,而今年6月未償還按揭貸款總額為1.84萬億元,若簡單以按指息由1.44厘升至4.125厘計,每年涉及的貸款利息料由大約250億元飆升至約760億元。

逆風三、股樓雙殺 荷包縮水

除了以上兩大逆風因素,近期亦面對股、樓雙殺的局面,恒指低處未算低。近日港股創今年低位,截至今年10月3日,港股總市值約31.2萬億元,而2021年高位約為53萬億元,意味著兩年時間港股蒸發約21.8萬億元。不少散戶愛股較2021年高位腰斬,當中美團(3690)股價下跌77%,友邦保險(1299)跌58%,領展(0823)跌45%。

樓市方面,二手樓劈價成交湧現,例如鰂魚涌藍籌屋苑太古城9月只錄10宗成交,平均呎價約14,374元,屋苑一伙兩房戶新近以800萬元沽出,原業主狠劈200萬元賣樓,可見跌市已無懸念,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由2021年8月高位的191.34點跌至今年8月158.85點,下挫16.98%。

經濟不好 易產生「群體效應」

對於本港消費力流失,中大商學院亞太工商研究所名譽教研學人李兆波表示,移民、加息環境下供樓開支大增等因素令到消費力減少,經濟低迷最直觀的便是恒指由高位28000點跌至18000點,「企業賺少咗錢,啲人股市搵錢冇咁易,自然冇咁疏爽。」他解釋,經濟不好時,容易產生「群體效應」,令到港人謹慎消費,即是「大家都唔願意使錢。」

李兆波表示,經濟不好時,容易產生「群體效應」,令到港人謹慎消費。(鄭子峰攝)

他又指,中港通關後,本港消費力進一步轉移,同樣的服務或產品,在深圳的價錢明顯較港有優勢,再加上人民幣貶值,內地遊客在港購物所需的費用較以往多,故形成大量港人北上,訪港旅客人次不如預期的情形,導致本地零售、餐飲業生意恢復緩慢。

被問及高息環境下,定存是否會令港人儲蓄「封印」,令到消費力減少,李兆波表示,在高息環境下,定存較具吸引力,令到不少港人將投資的錢轉為定存,但定存亦有豐厚的利息回報,但明顯港人連賺到的利息都不願意用作消費,避險情緒升溫。

李兆波認為推動夜市對經濟幫助不大。(廖雁雄攝)

夜市難救消費 「最後得個桔」

對於政府近日有意「搞活」夜市,李兆波對此並不看好。他指出進出口貿易、投資在GDP的比重極高,但進出口要視乎海外及內地經濟,香港政府無法控制其表現,惟有在消費及金融業上著手,故有「搞活夜市」及港交所在倫敦設辦事處等一系列動作,但均不是立竿見影的方法。

李兆波續稱,本地居民在港消費(意指本地餐飲、零售上的消費)佔本港GDP的13%左右,即使夜市令本港零售、餐飲業生意增長10億元,亦對GDP的貢獻相當少,他舉例,政府派發數百億元的消費券,亦只令本港GDP增長1%,「更何況只係賣魚蛋、公仔的夜市,無可能做到10億生意!」他直言︰「政府整色整水,最後得個桔。」

李兆波稱,雖然特首李家超近日出訪沙特阿拉伯,有意打開東盟市場,但起步過晚,未能識於微時。(政府新聞處)

港需另覓出路 倡尋「東盟版李小加」

為刺激香港經濟,李兆波認為應著重在本港金融業。李續指,近年高、中產人士較傾向於海外投資,而家族辦公室亦被新加坡吸納,另一邊廂,香港過往太依賴中資來港上市,當年中移動、中行來港上市,恰逢內地經濟上升期,對本港金融業有極大幫助,但時至今日,內地經濟復甦緩慢,本港要另覓出路,港交所在倫敦設辦事處是策略上的錯誤,歐美市場已成熟,歐美企業沒有契機來港上市。

他又指,雖然特首李家超近日出訪沙特阿拉伯,有意打開東盟市場,但起步過晚,未能識於微時,新加坡與東盟的關係明顯較香港好,本港最快亦需要5年時間才能初見成果,李兆波建議,可尋覓「東盟版的李小加」,如打開內地市場般,協助開拓東盟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