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案|全球長徵長有稅收 港獨欠這種 學者指錯過加稅最佳時機

撰文:黃文琪
出版:更新:

【財政預算案2024 / 財赤 / 公共財政】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本月28日﹙三﹚出爐,面對過千億財赤,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一度稱資本增值稅是研究範圍之內,惟不足一個月又指目前或可見短期內,不具備條件開徵資產增值稅。

談起香港稅制,往往伴隨「稅基狹窄」的說法,多年來改革「得個講」,如何改變賣地收入波動為財政收入帶來的不穩定性?環視全球長徵長有稅種,香港是唯一沒有徵收消費稅的發達經濟體。有學者認為,公共財政現時已響起警號,提醒政府研究新稅種,但當務之急還是刺激經濟。

長期以來,香港的收入主要倚重賣地收入。(資料圖片)

長期以來,香港的收入主要倚重非稅收收入,2022至23財政年度,由於地價收入大幅減少所影響,香港政府收入錄得6,221億元,按年跌一成。適逢近年經濟低迷,股市、樓市亦不似預期,多幅土地流標,政府預料本財政年度只得約150億賣地收入,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更預告今個財政年度赤字可能超過1,000億元,較年初發表預算案時預測的570多億元高。

外界關注政府會否借機改革稅制,引入新稅種,從而增加政府收入來源,皆因現時本港稅收收入來自利得稅、薪俸稅和印花稅,相較其他國家,香港的稅基實在狹窄。

英國︰「萬稅之國」 由生到死全覆蓋

港人移民首選地之一的英國,稅種眾多,除了利得稅(Income Tax)、企業稅(Corporation Tax)、印花稅(Stamp Duty),還有數種香港沒有的稅項,例如增值稅(Value Added Tax)、資本增值稅(Capital Gains Tax)、遺產稅(Inheritance Tax)、市政稅(Council Tax)。

英國增值稅,是屬於消費稅的一種,是在供應鏈的每個階段到銷售點對商品和服務徵收的消費稅,一般稅率為20%。在英國大部分的商品和服務需要課稅,不過某些商品像嬰兒用品、新鮮食材等可享免稅豁免。

港人移民首選地之一的英國,稅種眾多,全方位覆蓋每一名英國稅務居民。(GettyImages)

而資產增值稅則適用於出售投資資產,如買賣股票和房地產等,售出投資物業時需納稅,但自住物業就不受此稅項影響。當投資收益低於12,000英鎊時,稅率為18%,超過該門檻時,稅率則提高至28%。至於市政稅,就是當你在英國擁有物業時,就要每月向地方政府繳付市政稅。

另外,還有國民保險(National Insurance),也被英國政府當成稅收的一種,是從僱員工資中扣除,僱主也必須為僱員繳納一部份。僱員年收入在12,571鎊至50,270鎊的部份,都需要繳納10%的國民保險,而收入超過50,270鎊的部份,稅率則為2%。稅務居民繳納的款項是被用於資助英國的社會保障制度,該制度提供失業津貼、病假津貼以及國家養老金等福利。

最後,遺產稅,即是英國對遺產和贈與進行徵收稅款。當有人去世並遺贈財產給他人時,可能需要繳納遺產稅。

英國的高稅率,加上各式各樣的稅種,令到政府收入保持平穩增長。(REUTERS/Toby Melville)

英國稅制可謂是由生到死,全方位覆蓋每一名英國稅務居民。除此之外,該國實行「全球徵稅」,來自全球各地的收入及利潤都須繳稅。相反,香港以「地域來源原則」徵稅,本港居民只須就來自香港的收入、利潤繳稅,於海外賺取的收入、利潤一般無須在港課稅。

英國的高稅率,加上各式各樣的稅種,令到政府收入保持平穩增長,過去20年,英國政府稅收收入佔GDP由2003至04財政年度的27.3%穩步升至2022至23財政年度的30.9%。

在2022至23財政年度,英國稅收更錄得7,886億英鎊(折合約78,307億港元),按年增加10.2%。當中所得稅 (Income Tax)、公司稅(Corporation Tax)、消費稅、資本增值稅及國民保險繳款,合共佔總稅收收入的86%。

英國自2003年至2004納稅年度以來的稅收收入及稅收收入佔GDP的比例。(英國政府官網截圖)
英國政府主要稅收。(英國政府年報截圖)

日本︰消費稅成最大稅收來源 佔比達33%

再來看另一個實行「全球徵稅」的國家日本,相信港人對其消費稅(Consumption Tax)都不陌生,在日本零售商店購物,都要支付高達10%的消費稅,無論是遊客還是當地居民均感「肉赤」。

不過,消費稅對日本政府而言,是源源不斷的收入來源。日本財務省公佈,2022財政年度日本稅收收入首次突破70萬億日圓大關,按年增長6.1%,當中約有三分之一的稅收收入來自消費税,達到23.08萬億日圓(折合約12,232億港元)。2023財政年度,日本政府初步預算,政府全年總收入達114.4萬億日圓,稅收收入佔近七成﹙餘下是發債及其他﹚,而消費稅成最大稅收來源,達33.7%。

2023財政年度,日本政府初步預算,政府全年總收入達114.4萬億日圓,稅收收入佔近七成。(日本政府年報截圖)
新加坡諸多稅種與香港相似,惟較香港多了一項商品及服務稅。(資料圖片)

新加坡︰投資收入縮水 要靠稅收解困

由1997年至今,香港都不曾增加新稅種,更在2006年正式取消遺產稅,多年來始終維持簡單低稅制。然而低稅制就能永保香港競爭力嗎?來看看香港的競爭對手新加坡。

新加坡諸多稅種與香港相似,也是採取「地域來源原則」徵稅。惟較香港多了一項商品及服務稅(Goods and Services Tax),也是一種消費稅,指政府為各種商品及服務所徵收的稅項,不過不同於一般的消費稅,商品及服務稅並非只由消費者承擔,生產商及分銷商也需要繳交。

在環球高息環境下,新加坡同樣出現財赤。(路透社)

在環球高息環境下,新加坡同樣出現財赤,今年3月底止財年新加坡政府赤字約36億坡元(折合約209億港元),相當於新加坡GDP的0.5%。政府收入方面,與香港收入持續下跌不同,新加坡2023財年收入達1,043億坡元(折合約6,060億港元),按年增長14.6%。

而投資收入即使在去年如此低迷的市況下,僅較預期低2.4%,新加坡2023財年國家儲備淨投資報酬貢獻(Net Investment Returns Contribution,簡稱NIRC)為229.2億坡元(折合約1,331.6億港元),是香港預計的投資收入664億元的兩倍。

雖然投資收入可能較預期低,但財政狀況或保持穩定,主要由稅收增加所帶動。其中,企業所得稅按年大幅上升23%至283.8億坡元(折合約1,648.9億港元)。此外,自2023年起調高至8%的消費稅收入達163.6億坡元(折合約950.51億港元),按年增長16%。

數據來自新加坡2023財年的財政預算案。﹙01製圖﹚

港倘徵收3%消費稅 料可帶來180億元收入

可見,面對財赤新加坡積極通過調整稅務政策增加庫房收入,在國際稅務環境改變的情況下,香港稅制改革不能只「得個講」。

香港會計師公會稅務師會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嘉華認為,香港政府今年兩大收入來源印花稅及賣地的收入均下滑,幅度亦較往年大,政府現時具迫切性為引入新稅種做研究,增加新的收入來源,確保公共財政的穩定性。

那麼香港應開徵什麼稅種嗎?政府在2001年委託畢馬威進行的研究報告中指出,香港可引入的新稅項多不勝數,但開整稅基廣闊的間接稅較為公平。報告認為,政府可考慮開徵消費稅,假如在香港徵收3%商品及服務稅,估計可帶來180億元收入,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的1.5%。事實上,海外趨勢是越來越倚重消費稅,如經合組織國家的一般消費稅平均佔稅收的18%,但該報告早已指出,香港是唯一沒有徵收消費稅的發達經濟體,收入總額大部分來自賣地及投資收益,稅基狹窄,倚重少數稅種,不及經合組織國家和亞太區國家的稅制中立和可靠。

李兆波表示,政府一直以來過於依賴土地收入,造成結構性財赤。(資料圖片)

李兆波︰當務之急還是刺激經濟

不過,現時開徵新稅並非最佳時機,中大商學院亞太工商研究所名譽教研學人李兆波表示,政府一直以來過於依賴土地收入,造成結構性財赤。經濟下行、股市樓市低迷的情況下,先考慮開徵新稅種是為時已晚,「經濟好嗰陣,政府就以為萬事大吉,錯過加稅的最佳時機」。他舉例稱,例如應在自由行盛行的時候,開徵消費稅。

他又指,目前對香港而言,毫無意識是一個警號,提醒政府研究新稅種,增加政府新收入來源。儘管開徵新稅或多或少影響香港競爭力,但當經濟復蘇時,企業或個人能有充足的收入,繳納更多的稅項亦相當公平,政府當務之急還是要刺激經濟,短時間內沒有其他出路。

陳嘉華亦指,現階段經濟下行,政府或要考慮招商引資及經濟向好後才引入新稅種,預計研究稅制需時,或要5至10年時間才能引入並實行新稅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