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前 The Smiths 首張同名專輯開拓別樹一幟的獨立搖滾風格

撰文:袁智聰
出版:更新:

英國曼徹斯特獨立名團 The Smiths 的首張同名專輯《 The Smiths 》在1984年2月出版,如今是面世35週年。蓋著一幅 Andy Warhol 電影《 Flesh 》劇照的唱片封面,專輯裡見證到兩位主將 Morrissey 和Johnny Marr 開拓了一種別樹一幟的獨立搖滾聲音與美學。結果專輯登上了英國排行榜第二位,日後獲譽為「80年代英國獨立音樂圈最舉足輕重樂隊之一」的他們,當年就是這樣平地一聲雷而來。

35年前——1984年2月20日, The Smiths 這隊來自英國曼徹斯特、在過去大半年間得以備受注目的嶄露頭角生力軍獨立樂團,就在 Rough Trade Records 旗下出版了其首張同名專輯《 The Smiths 》。結果專輯不但在獨立榜上稱冠,更登上英國主流排行榜第二位,為日後獲譽為「80年代英國獨立音樂圈最舉足輕重的樂隊之一」的他們踏出重大一步。

以主唱 Morrissey 和結他手 Johnny Marr 這對詞曲創作拍檔為首,再加上低音結手 Andy Rourke 和鼓手 Mike Joyce 所組成的 The Smiths,就在那些年得以成為炙手可熱的新銳名字,因為他們於當期時開拓了一種別樹一幟的獨立搖滾聲音與美學。

The Smiths: Mike Joyce 、 Morrissey 、 Johnny Marr 和 Andy Rourke (互聯網圖片)

在那個對電子合成器為趨之若鶩的80年代新浪潮音樂紀元, The Smiths 偏偏與此背道而馳。 The Smiths 的獨立搖滾之音,有著 Johnny Marr 的一手鏗鏘流麗的結他演奏,被視為師承自 The Byrds 的 Roger McGuinn 之功架,以及標誌著 jangle-pop 的典範;然而 The Smiths 卻又不獨純粹是一隊復古風格的樂隊,正如 Johnny Marr 所奏出層出不窮的結他 riff,還有 Morrissey 漫不經心地猶如喃喃自語與種種不尋常的主唱方式,筆下的精警歌詞交織著是敏銳、幽默、輕蔑、悲觀、絕望與柔情個性,還有歌曲的隱喻,都令到 The Smiths 的音樂是那麼獨當一面而有著他們的 cult 團姿態。

首張同名專輯《 The Smiths 》出現前,也有一段故事。最先樂隊在1982年拿著第一批 demo 給曼城獨立廠牌 Factory Records ,可惜主腦 Tony Wilson 表示對他們沒有興趣;跟著他們把第二批 demo 給主流大廠牌 EMI ,也同樣不得要領。然後他們向倫敦獨立廠牌 Rough Trade Records 毛遂自薦,創辦人 Geoff Travis 並沒有立刻簽約 The Smiths ,但卻先給他們發行首張單曲〈 Hand in Glove 〉,因為反應不錯(即使不是非常暢銷),從而叫 Rough Trade 正式把 The Smiths 羅致旗下。

加入倫敦獨立廠牌 Rough Trade Records 前,The Smiths 最先是跟曼城獨立廠牌 Factory Records 接洽過。(互聯網圖片)

原先 Rough Trade 找來了前利物浦 post-punk 樂隊結他手 Troy Tate 為 The Smiths 的首張專輯擔崗監製,並在位於地窖的 Elephant Studios灌錄了14首歌曲,可是無論是唱片廠牌抑或樂隊本身都不滿意這個錄音 session 。於是,再找來另一製作人 John Porter 操刀,趁樂隊於1983年9月舉行英國巡演期間在倫敦和曼徹斯特把整張專輯重灌,《 The Smiths 》就是這樣灌錄而成。

The Smiths的首張同名專輯《 The Smiths 》創下登上英國排行榜第二位的佳績,並在榜內逗留了33個星期。

而《 The Smiths 》的唱片封面,是採用了 Andy Warhol 的1968年電影《 Flesh 》主角 Joe Dallesandro 的劇照而為人津津樂道。由 Morrissey 挑選單色舊照片作為唱片封面,也是多年來 The Smiths 的作風。

Andy Warhol電影《 Flesh 》劇照的原圖。(互聯網圖片)

試聽《 The Smiths 》

專輯以一首柔揚溫婉的〈 Reel Around the Fountain 〉揭開序幕,當年有媒體指此曲是隱喻戀童癖,但樂隊已強烈否認。

最初由 Morrissey 與 Johnny Marr 親自監製下於斯托克波特灌錄的首張單曲〈 Hand in Glove 〉,收錄在《 The Smiths 》內是 John Porter 的 remix 版。而這是一首「放閃」歌,帶出他們與別不同的愛情(「 No it’s not like any other love/ This one’s different/ Because it’s us 」),也不管旁人的眼光(「 And if the people stare, then the people stare / Oh, I really don't know and I really don't care 」),加上單曲唱片封面蓋著是一幅 Jim French 拍攝的裸男背面照片,同性戀的隱喻也不言而喻。但最後卻重複唱著「 I'll probably never see you again 」而換來失落的感覺,Morrissey 亦說過孤獨是此曲的主題,也是 The Smiths 歌曲之多層次手法。

樂隊的第三張單曲(也是專輯的先行單曲)〈 What Difference Does It Make? 〉,歌曲名字取材自Beat Generation 作家 Jack Kerouac 的1958年小說《達摩流浪者 The Dharma Bums 》主角 Ray Smith 常說的一句說話,Johnny Marr 的結他 riff 一出已相當引人入勝。

Morrissey 的主唱,有著他獨有的怪裡怪氣病態感覺,唱道「No, I’ve never had a job/ Because I’ve never wanted one 」的〈 You've Got Everything Now 〉,抑或由 ballad 而變成緊湊張力的〈 Miserable Lie 〉,聽到老摩的假音演唱時都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扭曲快感。

在 The Smiths 的音樂生涯上,沒錯《 The Smiths 》並不及其後的專輯如《 Meat is Murder 》及《 The Queen is Dead 》之重要性,但當中乃得以記載到樂隊的初生之犢,而且帶來了多首代表作。此外,道出年輕人對社會不滿的〈 Still Ill 〉是如斯爽朗流麗的 indie-pop 曲目;最後唱出「 I lost my faith in Womanhood 」 的〈 Pretty Girls Make Graves 〉來得清爽但又有點淒淒戚戚,2000年世代西雅圖 post-punk 樂隊 Pretty Girls Make Graves 便是以此曲命名;〈 Suffer Little Children 〉是 Morrissey 與 Johnny Marr 最早創作的其中一首歌曲,這首 murder ballad 所寫是在1963至65年間於 Saddleworth Moor 發生的「 Moor 謀殺案」,更點名提到當中的三名死者,歌名則是來自《瑪竇福音》。

而 The Smiths 的第二張單曲、也是樂隊的漂亮 jangle-pop 經典〈 This Charming Man 〉本身並沒有收錄在 Rough Trade 出版的英國版《 The Smiths 》黑膠唱片專輯內,但卻出現在卡式帶版本以及 Sire 廠牌的美國版專輯當中,到後來再版發行的《 The Smiths 》則全然加入了此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