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jörk 的1995年專輯《 Post 》創造90年代超時空經典

撰文:袁智聰
出版:更新:

「冰島音樂精靈」 Björk 的第二張專輯《 Post 》面世25週年。這張繼驚為天人首張官方個人專輯《 Debut 》後的再下一城之作,正為其音樂事業締造另一高峰,箇中音樂班底不但有前作的幕後功臣 Nellee Hooper ,還加上曼徹斯特電音樂團 808 State 成員 Graham Massey 、 Bristol trip hop 三雄之一 Tricky 以及蘇格蘭 trip hop 製作人 Howie B 。在音樂上也來得更具「折衷性」,其聲音得以囊括 trip hop 、 techno 、 house 、 IDM 、 industrial 、 jazz 、 ambient 甚至相當的實驗性而來,重構成 Björk 的 avant-pop 音樂姿態。

從冰島獨立名團 The Sugarcubes 走出單飛發展,移居英國倫敦後 Björk 在1993年於英國獨立廠牌 One Little Indian 旗下發表驚為天人的首張官方個人專輯《 Debut 》,為她喚來重大的迴響,這位來自雷克雅未克( Reykjavík )「冰島音樂精靈」,也隨即也躍身成為炙手可熱的「冰島音樂天后」,一切皆已不同日而語。

Björk 再下一城的1995年第二張專輯《 Post 》為其音樂事業締造另一高峰。(互聯網圖片)

《 Debut 》是如斯慢熱而來的專輯,聲勢橫跨1993、94年。然後, Björk 乃得以帶來甚麼樣的再下一城第二張專輯,這是當時外界所密切關注的事情。於是就在兩年之後,她於1995年6月13日出版了其叫大家引頸以待第二張專輯《 Post 》。

煞有介事地稱之為「 Debut 」的首張官方個人專輯《 Debut 》,當中所灌錄的全是 Björk 在過去10年間仍是 The Sugarcubes 成員時已寫好的歌曲(由於不合符樂隊的風格而沒有被取用) ;而《 Post 》裡的歌曲,則是她正式作個人發展後所創作而成,故此專輯之所以命名為「 Post 」,正是「後」的意思,形成兩張專輯的「之前」與「之後」( before and after )關係。而「 Post 」的另一意思,是 Björk 移居英國倫敦後,經常要發郵件跟冰島的親朋戚友保持聯絡。

《 Post 》的音樂班底,不但有前作《 Debut 》的幕後功臣、來自 Bristol 傳奇性 sound system 團體 The Wild Bunch 的 Nellee Hooper ,還加上曼徹斯特電音樂團 808 State 成員 Graham Massey 、 Bristol trip hop 三雄之一 Tricky 以及蘇格蘭 trip hop 製作人 Howie B 。

當年《 Debut 》是師承倫敦地下 club scene / 電音舞曲的影響再加上她本身爵士樂的根源而來。而到了《 Post 》時期,在音樂上也來得更具「折衷性」( eclectic ) 、比前作更複雜,其聲音得以囊括 trip hop 、 techno 、 house 、 IDM 、 industrial 、 jazz 、 ambient 甚至相當的實驗性而來,重構成 Björk 的 avant-pop 音樂姿態。

《 Post 》的唱片封面也是其典故:照片由 Björk 的前法國導演男友 Stéphane Sednaoui 為她在倫敦 Piccadilly Circus 圓形廣場街頭所拍攝,將背境的廣告燈光加以效果處理,呈現出色彩鮮艷燈紅酒綠的動感圖像間又夾雜著日文字樣,從而被視為 cyberpunk 的東西;而 Björk 身上白衫的「航空郵件信封」衣領,也對照了「 Post 」的命題。

Björk的第二張專輯《 Post 》,唱片封面照片是出自其前法國導演男友 Stéphane Sednaoui手筆。

人所共知《 Debut 》是 Björk 歷來最高銷量的專輯(因為風格比較平易近人) ,《 Post 》則僅次於此。有別於前作的「黑馬」慢熱情況,《 Post 》一面世已締造暢銷的成績,聲勢橫跨1995至97三個年頭,共帶來六首單曲作品,是 Björk 歷來發行最多單曲的專輯。

跟 Graham Massey 合作先行單曲《 Army of Me 》已夠先聲奪人:巨大的節拍(取樣自 Led Zeppelin 的《 When the Levee Breaks 》)、高壓的 techno 電音 sequence 、冷洌的 industrial riff ,在未來派的曲風下也被視為對當時的 industrial rock 流派作回應;由 Michel Gondry 執導的 cyberpunk 式mv也絕對為之吸晴。而在《 Army of Me 》的單曲面世之前,此曲已率先出現於改編自同名後末日漫畫的科幻片電影《 Tank Girl 》之電影原聲專輯內(漫畫的原創人包括日後組成了 Gorillaz 的 Jamie Hewlett ) 。

Nellee Hooper 操刀下的《 Isobel 》糅合華麗的管弦樂、民族節奏、介乎民謠與爵士歌曲之間的曲子,引伸成這首唯美的 trip hop 式曲目,歌詞是 Björk 跟冰島詩人 Sjón 所合寫。

前作《 Debut 》重唱了 jazz standard 曲目《 Like Someone in Love 》,這次《 Post 》則改編了由美國美國舞台劇/電影/電視劇女演員兼歌手 Betty Hutton 唱紅(原曲是德文歌)的《 It's Oh So Quiet 》,成為專輯裡的 big band jazz 曲目。 Björk 抑揚演繹的主唱,以當年的說法就是「愈唱愈high」。由 Spike Jonze 執導取材自1964年音樂劇電影《 Les Parapluies de Cherbourg 》的復古歌舞片 mv 也屬經典, Björk 演得七情上面又盞鬼,尤其她在 verse 時的「慢鏡」演出正為大家所津津樂道。

《 Hyperballad 》一如歌曲名字般有著雙重性格:本是帶著爵士樂節奏的中板電幻民謠歌曲,然後卻演進成 upbeat 的 acid house 曲風,前後形成強烈對比。Michel Gondry 執導讓 Björk 化身電玩角色的 mv 也 cyber 非常。

由 modem 響聲帶出的《 Possibly Maybe 》,是記載了 Björk 與 Stéphane Sednaoui 之關係結束的憂傷 ballad ,構成這位電幻淒美的 trip hop / IDM 歌曲。

跟 Howie B 合作的《 I Miss You 》是取自《 Post 》的最後一張單曲,那要到1997年初才發行,祭出是一首 Afro-Cuban-jazz-house 歌曲。配以是 John Kricfalusi 主理的動畫 mv 。

+1

當年 Björk 的男友 Tricky 亦跟她合作了兩首一動一靜的作品:《 Enjoy 》聽似 industrial-techno 的東西但又蟄伏著爵士樂的暗湧,到尾段再牽起了 free-jazz 式獨奏;而專輯結尾的《 Headphones 》的淒冷 ambient 曲風,跟 Björk 自己包辦的《 Cover Me 》一樣,同是預言了日後她的深澀實驗性取向。

電聲橫流: Sonic Boom 超過三十年再以個人名義發表回歸專輯

解構 Florian Schneider 在 Kraftwerk 裡的一代電音宗師神秘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