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崩的浪漫:聽post-punk多年為甚麼我仍會愛上Fontaines D.C. ?

撰文:袁智聰
出版:更新:

【選擇性失聰】 Post-punk是我的「 comfort music 」,聽了後龐克三十幾年,何以愛爾蘭都柏林 post-punk 樂團 Fontaines D.C. 的第二張專輯《 A Hero's Death 》能叫我如此趨之若鶩?因為他們的新作乃叫我重拾回一種 post-punk 的浪漫—— post-punk 音樂那種低調、蒼白、愁緒與寂寥感覺下的浪漫。今次樂隊的聲音正來得較幽暗、憂鬱、旋律化與 moody 起來,以中慢板歌曲為主。

已經聽了超過一個月,愛爾蘭都柏林獨立搖滾樂團 Fontaines D.C. 的第二張專輯《 A Hero's Death 》仍是那麼叫我愛不釋手——專輯是在7月31號正式面世,但實情其限量版 stormy blue 色膠唱片我已提前到手,從而可以先聽為快。然而那幾個星期我正忙著其他事情,來不及新鮮熱辣地寫篇新專輯推介。既然姍姍來遲,那倒不如從另一個角度去說說 Fontaines D.C.。

Fontaines D.C. : Conor Deegan III 、Tom Coll 、 Grian Chatten 、 Conor Curley 和 Carlos O'Connell (圖片: Partisan Records )

Fontaines D.C. 是甚麼風格的樂隊?在外界幾乎一置把他們歸納為 post-punk 之流派。

然後可能你會問:你寫樂評多年,到底你推介過幾多隊 post-punk 樂隊?尤其是踏入2000年代初期有所謂的「 post-punk 復興」( post-punk revival )現象,一眾新世代 post-punk 樂隊再有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正如兩年前美國紐約市樂團 Interpol 來港為《 Clockenflap 2018》演出時我跟他們做獨家訪問,問到樂隊對 post-punk 的音樂標籤可有感到厭倦時,其鼓手 Sam Fogarino 笑著回答:「甚麼都是 post-punk 吧,哈哈!」。那麼現在 Fontaines D.C. 又有何特別之處?

1978年,是 post-punk 運動爆發的元年,所以 post-punk 這個音樂流派迄今已有超過40年的歷史。而我這位成長於80年代的樂迷,算是經歷過 post-punk 運動方興未艾的年代,我聽了 post-punk 當然沒有40年但也有30幾年。 Post-punk 的聲音,也是我的其中一種「 comfort music 」(相對於 comfort food 的定義)。

Post-punk 有好多種。所說的 post-punk 體系,那不獨只有師承自 Public Image Ltd 、 Joy Division 、 The Fall 、 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 、 The Cure的聲音。而 post-punk 的重點,是以 punk 的態度來引發大無畏的創作精神與可能性;當 post-punk 遇上 dub reggae 、 funk 、 disco 、 electronic music ,便衍生出 dance-punk 、 punk-funk 、 disco-punk 、 electro-punk (甚至壓根兒是 electro-pop )等次流派出來;當post-punk走向闇黑邪譎便形成了 gothic rock 、當 post-punk 走向空靈飄逸便形成了 ethereal wave;除了英國之外,美國紐約市、德國柏林的 post-punk 音樂,皆能夠獨當一面。Post-punk 可以是很無遠弗屆的風格。

從 post-punk 的爆發到 post-punk revival 的出現,彼此相隔了20年。到Fontaines D.C. 這批在2010年代尾崛起的 post-punk 樂隊,那又跟2000年代初的 post-punk revival 相隔了差不多20年,於是他們則被稱之為「post-punk 再起」( post-punk resurgence ) 。

Fontaines D.C. 是由五位來自都柏林 BIMM ( British and Irish Modern Music ) Institute 音樂學院的學生所組成,各人的音樂底子也不用懷疑;大家愛音樂之餘也愛詩,影響著他們的包括美國 Beat Generation 詩人與愛爾蘭本地詩人,所以文筆也很好。而 Fontaines D.C. 的名字,那取材自 Francis Ford Coppola 的 1972年電影《教父 The Godfather 》裡由 Al Martino 飾演的歌手 Johnny Fontane 一角。

成軍於2017年的 Fontaines D.C. 在去年發表了首張專輯《 Dogrel 》,主題是向愛爾蘭古老的打油詩風格 Doggerel 致敬,在音樂上他們是徹頭徹尾、直截了當的 post-punk / garage rock 樂隊,專輯也是以直錄方式收錄而成,還有主唱 Grian Chatten 的濃濃口音,這就是之前 Fontaines D.C. 予我的印象。當時我已大力推介 Fontaines D.C. 嗎?那又沒有,因為時機未到。

Fontaines D.C. 的第二張專輯《 A Hero's Death 》猶如脫胎換骨而來,好讓我對他們另眼相看。

然後 Fontaines D.C. 展開馬不停蹄的巡演,直至今年2月中樂隊聯同監製 Dan Carey 重返錄音室灌錄全新專輯。跟《 Dogrel 》相隔了才15個月,在第二張專輯《 A Hero's Death 》裡 Fontaines D.C. 卻足以猶如脫胎換骨而來,好讓我對他們另眼相看。

漫長的巡演令他們在旅途上沉默起來,互不交談,這份情緒大抵正被帶到所創作新作身上。 Fontaines D.C. 在《 A Hero's Death 》裡的歌曲,都來得較幽暗、憂鬱、旋律化與 moody 起來,以中慢板歌曲為主。 The Beach Boys 、 Leonard Cohen 、 Lee Hazlewood 、 Suicide 以至較近代的 Broadcast 、 Beach House ,皆是今次他們所提及過的音樂影響。

更重要是 Fontaines D.C. 這批新作,乃令我重拾回一種 post-punk 的浪漫——post-punk 音樂那種低調、蒼白、愁緒與寂寥感覺下的浪漫,當我年輕時掛上耳機聽著 Walkman 漫步城市街頭而自我感覺抽離世俗,就是播著如此的音樂。甚至乎現在 Fontaines D.C. 乃呈現著賦予歐陸色彩的 post-punk 聲音,比如Grian Chatten 孤寂的主唱,便更叫我聯想起挪威樂隊 Fra Lippo Lippi 的Per Øystein Sørensen (當然是指1983年專輯《 Small Mercies 》時期)。

自省性唱出“ I don't belong to anyone / I don't want to belong to anyone ” 的專輯開場曲《 I Don't Belong 》,已馬上喚起了那份 post-punk 的低調情懷。《 You Said 》叫人陷入回憶的沉思,那是樂隊在布魯塞爾經歷過疲憊和沮喪的一天之後兩位結他手 Carlos O'Connell 和 Conor Curley 在酒店房間裡寫成。《 Oh, Such a Spring 》是如斯憂傷落寞的 ballad 曲目,《 Sunny 》和《 No 》同是有著 post-punk 底蘊的 folk-ballad , 為 Fontaines D.C. 來得怦然心動的時刻。

大唱” Life ain't always empty ! “的專輯主題曲兼先行單曲《 A Hero's Death 》(mv由愛爾蘭演員 Aidan Gillen 飾演清談電視節目主持 Georgie Barnes )、《 Televised Mind 》、《 I Was Not Born 》都是 Fontaines D.C. 大剌剌而來的張力十足 post-punk / garage rock 歌曲,畢竟這三首作品都是寫於《 Dogrel 》時期。

如果2020年只聽一張新的 post-punk 專輯,我會選 Fontaines D.C. 的第二張專輯《 A Hero's Death 》。

後龐克傷逝美學 Ian Curtis 死後的 Joy Division 專輯《Clo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