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龐克傷逝美學 Ian Curtis 死後的 Joy Division 專輯《Closer》

撰文:袁智聰
出版:更新:

【當年今日】 Ian Curtis 自縊身亡剛好兩個月後,英國曼徹斯特 post-punk 名團 Joy Division 出版樂隊的遺腹專輯《 Closer 》,如今是專輯面世40週年紀念。這既是 Joy Division 的第二張專輯,也是樂隊的最後一張專輯;如果《 Unknown Pleasures 》是標誌著一個旅程的展開,那麼《 Closer 》是其旅程的終結。當中乃見證到樂隊的蛻變過程,展示出樂隊的新取向,形成他們在音樂上的分水嶺。在其白色唱片封面上那幅來自意大利斯塔列諾公墓的 Appiani 貴族陵墓照片,也成為他們的傷逝死亡美學經典。

1980年5月18日,正當英國曼徹斯特 post-punk 名團 Joy Division 準備舉行首次北美巡演的前夕,靈魂人物 Ian Curtis 就在家中廚房自縊身亡,享年23歲,這位悲劇性音樂人就是如此結束了其短暫的一生,為 post-punk 的歷史留下了一段傳奇性故事。

Joy Division: Stephen Morris 、 Peter Hook 、 Bernard Sumner 及 Ian Curtis (互聯網圖片)

踏入1980年, Ian Curtis 的抑鬱情緒和癲癇症狀況已日益嚴重。他在1979年底跟比利時音樂記者兼音樂會搞手 Annik Honoré 發生外遇關係,導致他與妻子 Deborah Curtis 面臨婚姻破裂,更為他做成極大的困擾與壓抑(他亦因而寫成《 Love Will Tear Us Apart 》)。當年 Ian Curtis 曾在4月初服食鎮靜劑/安眠藥苯巴比妥自殺未遂,然而在一個多月後,這位 Joy Division 的主唱最終還是要走上輕生之末路。

Ian Curtis 逝世之後, Joy Division 在6月發表了單曲《 Love Will Tear Us Apart 》,繼而樂隊的第二張專輯《 Closer 》就在曼城獨立廠牌 Factory Records 旗下於7月18日面世——跟 Ian Curtis 自殺身亡剛好兩個月,也是他在7月15日首個生忌的三天後。所以今年不僅是 Ian Curtis 的離世40週年,同時亦是《 Closer 》的發行40週年紀念。

Joy Division的第二張專輯《 Closer 》,是 Ian Curtis 離世之後所發表的遺腹專輯。

作為1979年首張專輯《 Unknown Pleasures 》的後繼之作,《 Closer 》是 Joy Division 聯同唱片監製 Martin Hannett 在1980年3月18至30號間,於 Pink Floyd 在倫敦開設的 Britannia Row Studios 灌錄而成。六個星期後, Ian Curtis 了結生命,《 Closer 》也成為了樂隊的遺腹專輯。

蓋著由 Peter Saville 和 Martyn Atkins 操刀設計的白色唱片封套,《 Closer 》的封面上是一幅 Bernard Pierre Wolff 在1978年拍攝意大利貴族 Appiani 位於意大利北部熱內亞的斯塔列諾公墓( Monumental Cemetery of Staglieno )內之陵墓照片,隨著 Ian Curtis 自殺身亡,更令專輯背負著濃濃的死亡陰霾,以及他們的傷逝美學。前作《 Unknown Pleasures 》黑沉沉的天文脈衝無線電波圖像唱片封套,亦跟《 Closer 》形成了一黑一白的對比。

《 Closer 》既是 Joy Division 的第二張專輯,也是樂隊的最後一張專輯;如果《 Unknown Pleasures 》是標誌著一個旅程的展開,那麼《 Closer 》是其旅程的終結。跟《 Unknown Pleasures 》一樣,《 Closer 》同是沒有把任何歌曲抽取出來作單曲發行。當年,《 Closer 》不但創下登上英國排行榜第六位之佳績,後來更在年終被英國音樂週報《 NME 》選為1980年年度最佳專輯。

當然,在灌錄《 Closer 》時,Ian Curtis 、 Bernard Sumner (當時他仍喚作 Bernard Albrecht )、 Peter Hook 及 Stephen Morris ,抑或監製 Martin Hannett ,都沒有人預知到 Joy Division 要走向終結。實情《 Closer 》乃見證到 Joy Division 正處於一個進化蛻變過程,形成他們在音樂上的分水嶺——《 Closer 》一方面紀錄了 Joy Division在1979年下半年創作的結他作主導 post-punk 歌曲,另一方面則有一批創作於1980年初的歌曲,而這批作品都是以 Bernard 的 synth 作主導、 Stephen 用上電鼓演奏,反映出樂隊的新取向。

大家都知道,Ian Curtis 引薦隊友聽德國電音先鋒 Kraftwerk 的唱片、說這是未來的音樂。當時 Joy Division 已有意倣效 Kraftwerk (包括身穿裇衫西褲的形象),但直到 New Order 年代他們才有經濟能力購買所需器材,做出他們心目中的電子音樂風格。而這批採用上synth及電鼓的 Joy Division 曲目,便是一個端倪。

《 Closer 》開場曲《 Atrocity Exhibition 》取材自英國作家 J. G. Ballard 的1970年實驗小說《 The Atrocity Exhibition 》,師承德國 krautrock 樂團 Can 的影響, Stephen 連綿的鼓擊奏出猶如部落鼓樂節奏,配以懾人的 bassline 、工業式的結他聲效,呈現出分崩離析的狀態,其先聲奪人程度並下於《 Unknown Pleasures 》的《 Disorder 》。而曲中 Bernard Sumner 和 Peter Hook 乃交換了演奏崗位,前者彈低音結他、後者彈結他。

然後《 Isolation 》隨即展示出 Joy Division 的新取向——搶耳的 synth 主導、機械性的電鼓、 upbeat 的節拍,是 post-punk 與 synth-pop 交叉感染出的另類舞曲。

《 Closer 》是一張曲曲皆精采的專輯。即使 Joy Division 的音樂被歸納為 post-punk ,但他們 post-punk 得來卻能夠玩得層出不窮。中板的《 Passover 》沉殿著抑鬱無力感的情緒,我從不認同外界將 Joy Division 列入為 gothic 樂隊,但曲中 Bernard 一手黑暗而迷幻的結他,確是影響到所謂 gothic 的聲音;要具 post-punk 式張力,那有《 Colony 》,最尾唱出” God in his wisdom took you by the hand / God in his wisdom made you understand “,是一股控訴吶喊;《 A Means to an End 》在 Peter 和 Stephen 絲絲入扣的 rhythm section 下,為這首冷酷的 post-punk 歌曲配上足以叫人起舞的節奏,亦毫無遺和感。

專輯的下半部分(黑膠唱片第二面),勾勒出是更蒼白的感覺。《 Heart and Soul 》是 Peter 和 Stephen 另一精采的 rhythm section ,而那幽幽的 synth 氛圍與 Ian Curtis 營造著空洞感的主唱,祭出一份疏離狀態;《 Twenty Four Hours 》交織著沉痛與躁動之起伏。

最末是兩首致青春的輓歌,反映出 Ian Curtis 的厭世思潮。《 The Eternal 》來得緩慢、慘白、悲慟,首尾呼應的蒼茫的聲效之間,無論是冷冷的電鼓、憂傷失落的鋼琴抑或 Ian Curtis 哀鳴的主唱,都是萬般的斯人獨憔悴。專輯以《 Decades 》作結, Ian Curtis 先唱出:“ Here are the young men, the weight on their shoulders “,刻劃年輕一代無法解脫的沉重壓力、面對的失落與恐懼,再問道:” Where have they been? “, Bernard 的 synth riff 也來得帶著刺痛的感覺。經過了那麼多年,每次聽到這兩首歌曲,都會叫我鼻子酸起來,尤其是在今時今日的時勢。

Joy Division 的 Unknown Pleasures 讓後龐克彰顯闇黑美學

Ultravox 從新浪潮搖滾到新浪漫電音的1980年專輯《 Vien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