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熱話】畫家繪出雨傘衝突照片 攝影師林亦非:突破載體限制

撰文:蘇煒然 曾梓洋
出版:更新:

2014年雨傘運動是香港近年最大型、最重要的示威行動之一。運動過後,有攝影師希望展出雨傘相關相片、出版相關書籍時碰壁;這一現象並不限於攝影界別。畫家姚昌明最近在Facebook撰文指,「香港畫藝會」無法容下他的一張繪畫龍和道清場的作品,換來指責、謾罵、詛咒,甚至報復刁難。
圖片:Getty Images、Facebook截圖

查閱姚昌明的Facebook,畫像大約在2017年11月尾完成,繪出2014年11月30日晚,龍和道清場行動期間,警方和示威者衝突的場景。市民撐起雨傘抵禦胡椒噴霧,又與警員拉扯鐵馬;而背景則隱約可見俗稱「暗角」的建築。繪畫風格非常寫實,具備豐富臨場感,仿如照片一樣,頗得網友好評。「01影像」就事件向姚昌明查詢,直至截稿時刻(17日下午7時)未獲回覆。

畫作所繪的內容是以攝影師林亦非的相片作為藍本,「01影像」遂聯絡林亦非。

林亦非當晚的相片是為到Getty Images拍攝。警民衝突的過程瞬息萬變,他以連拍記錄,之後再逐張翻看,並挑選給Getty Images。他盡量會挑選能夠帶出豐富訊息的相片。以這張相片為例,除了見到緊張的衝突畫面,警員、示威者的肢體動作以外,也看得到衝突的地點、規模,達到新聞攝影的敍事要求。也正因如此,林亦非對相片頗有印象,能夠一看認出。

(Lam Yik Fei/Getty Images)

拍攝相片作為繪畫臨摹對象並非新奇的事,但當這個行為放到新聞影像中,其意義卻是特別的。林亦非指,此刻的衝突畫面只維持快門開合的一瞬間,要畫家在混亂的現場豎起畫架畫布,用畫筆分毫不差地畫出來是不可能的,這應該是載體本身的限制,但以新聞相片作為繪畫藍本卻可以跳出這樣的框框。

林亦非認為姚昌明的畫跟他的相片雖然極為相似,但畢竟有分別,例如畫作比相片明亮,突顯不到事件發生在深夜時份;另外,警員的地中海頭髮量也未能準確重現(編按:十分重要!)。最後,林亦非提到畫家在運用別人的相片作為繪畫藍本時,最好是向攝影師知會一聲,既是禮貌,也是尊重。

更新:

畫家姚昌明後來回覆「01影像」,他說作品原本只是一次油畫課練習,並未想過當做藝術作品。當初在揀選照片作為參考時用了兩天時間,覺得這張相片能夠配合到他的油畫風格,提升自己的繪畫技巧,畫一幅有感於染力的畫。在他的Facebook上有網友留言批評他「照抄」別人的相片,姚昌明指畫畫只是自己練習,未意識到需要取得授權,造成爭議及麻煩,並非他所樂見,也願意向攝影師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