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話】到北極攝影要帶咩鏡頭?專家器材大揭秘 拍攝花鳥有技巧

撰文:花蝕
出版:更新:

過去的7月,極地旅遊機構極之美邀請我作為隨團博物學家,搭乘俄羅斯的「50年勝利號」核動力破冰船去北極點轉一圈。北極點,那可是歷代探險家的夢想之地,我想都沒想就答應了。
前往如此神聖的地方,不好好拍照可不行。於是我帶了兩台單反,四支騰龍鏡頭,十幾天來,拍了一大堆照片。

「50年勝利號」(花蝕提供)

搭乘破冰船去北極點

1908年至1909年,美國探險家弗雷德里克.庫克和羅伯特.皮里先後宣布通過冰面,借助狗和雪橇抵達地理北極點。然而,直到1977年的8月17日,蘇聯核動力破冰船「北極號(Arktika)」才成為第一艘抵達地理北極點的破冰船。無它,破開北極點附近的堅冰實在太難。

我們乘坐的「50年勝利號」是「北極號」的升級版。1989年,蘇聯開始興建這艘最新的破冰船。然而,沒過多久這個病入膏肓的超級大國就解體了。「50年勝利號」之名,是為了紀念1995年二戰的50年勝利,但在那個時候,它卻因為缺錢而停工已久。直到2003年,俄羅斯人才找來經費,重新開始興建這座巨型破冰船。

2007年,「50年勝利號」竣工,它長達159.6米,寬30米,有2座核反應爐,輸出的能量驅動引擎,能提供7.5萬匹馬力,是全世界最大的破冰船。

站在「50年勝利號」的船頭,你便能看到破冰船工作的場景。它那圓鈍、厚重的船頭壓上冰面,較為薄弱的冰層便迅速破碎成小塊,翻滾着露出被海水浸透的藍色下半截向船身後方翻滾而去。較為厚實的冰層,則會向前裂開一條或是數條裂縫向四方蔓延,爆發出悶雷一樣的聲音。

想要感受這艘巨型核動力破冰船的力量,需要坐上直升機到空中看一看。「50年勝利號」上搭載着一架M-2直升機,在天氣好的時候,便可帶着遊客上天。從天上看,破冰船的北方是白茫茫的一片,這艘橙、紅、黑相間的鋼鐵巨獸硬是壓出了細細一條航道,衝向了北方。

在北冰洋的冰海之上,「50年勝利號」是最莊嚴的紀念碑。為了拍攝它,我使用了騰龍的SP 24-70mm F/2.8 Di VC USD G2和SP 15-30mm F/2.8 Di VC USD這兩支鏡頭。前者畫質銳利,細節豐富,尤其適合在船下和天上拍攝。而後者是市面少有的帶防抖大光圈超廣變焦鏡頭,是室內拍攝的利器。

我特別喜歡「50年勝利號」的內部機械,正好,我們有一次參觀引擎室、輪機室的機會。這些大機械看起來粗糙又充滿力量,有一種蘇聯老大哥的強硬審美。但拍攝這些大機械時我遇到了一些問題:室內光線暗,又無法設三腳架長曝光,因為機械帶來的抖動非常嚴重。正好,騰龍SP 15-30mm F/2.8 Di VC USD的大光圈和防抖立功了。

如果要切實的感受到這艘船的巨大,要站在它的下方來看。抵達北極點之後,我們經歷了興奮、狂歡與靜默的感動,隨後我們下船了。站在冰面上,看着這艘暫時沉寂的鋼鐵巨獸,我感到無比的震撼。

北極觀鳥之旅

作為一個博物旅行者,我在路上拍了很多動物。大家都關注的北極熊我自然是拍到了,但我更喜歡鳥。我們的行程從摩爾曼斯克出發一路向北,沿途的鳥類都在變。

摩爾曼斯克的海口附近,有大群的海鷗,而且有好幾個種。最大號、看着最凶的是銀鷗,這種海鷗的下頜前端有一個橙紅色的點,身體比較粗壯。然後就是紅嘴鷗。此時此地的紅嘴鷗着夏裝,頭是黑褐色的,嘴也不是那麼紅,和冬天雲南的看起來不太一樣。

往巴倫支海航行了一夜,上兩種海鷗幾乎都不見了。船頭船尾伴航的主要是三趾鷗。這種海鷗的後腳趾退化,只有朝前的三個趾,所以才叫這個名字。它們的顏色也更純一些。三趾鷗的飛行能力特別強,在空中非常活潑。我就拍到了一隻飛着飛着扭頭伸爪搔癢的個體。

更有意思的是暴雪鸌。這種遠洋鳥類的翅膀遠比海鷗狹長,喜歡在海面上方幾十厘米處滑翔,翅膀不怎麼動,飛行的動作和名字一樣霸氣。暴雪鸌的鼻子上方有一個管子模樣的結構,那是用來排出鹽分的。這種鳥可以直接喝海水,濾出來的濃鹽,就會在那個管子裏流出來。

我們這是在駛向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愈靠近群島,一種黑色的鳥就愈常見。這種黑鳥叫厚嘴海鴉,看起來像會飛的企鵝,頭、背黑,肚子白,嘴巴上有一個白條。相對於海鷗和鸌,厚嘴海鴉的翅膀更短,撲扇翅膀的動作更急促,飛行動作看起來十分着急。

在群島之中,有一片厚嘴海鴉和海鷗的天堂。這個天堂叫努比尼岩。這座巨大石山位於安靜灣當中,有一個緩坡和背後的胡克島相連。石山由無數的玄武岩六角石柱組成,堅硬的石柱或直或橫,在石山表面形成了許多凹凸不平的橫斷面或是凹槽。

這樣的玄武岩石柱是由岩漿凝固形成。這些岩漿的成分很純,在冷卻的時候,每個凝結核心在各個方向上所受的應力是相等的,因此會形成規則的外形。除了六角柱之外,如此過程還能形成三、四、五、八角柱,全看凝固時的條件。這樣的石柱,在不少地方都能見到,像愛爾蘭的巨人堤道就更為知名,不算太稀奇。

努比尼岩最稀奇的地方,是許多鳥類把這片朝向大海、幾乎垂直、上面又有許多凹槽的懸崖當作築巢地。這是一片避難所,海獸無法從水面入侵,陸上的天敵也沒法從上方爬下,只有會飛的鳥類才能利用這樣的絕壁。

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中,還有一類鳥非常有趣。那就是賊鷗,北極賊鷗。和其他同屬的親戚相比,北極海鷗有個特別好認的特徵:尾巴中間上有一對尖尖的羽毛,稍比其他的尾羽長。飛起來的時候,像是風箏的尾巴,看起來頗為俏皮。我們登陸群島的時候,正是北極海鷗的繁殖季。賊鷗有賊名,它們會搶掠其他鳥的口糧,甚至會捕獵幼鳥。但賊鷗也是好父母,是勇敢護衛家庭的鬥士。

北極賊鷗築巢比較缺心眼,會選擇和自己背部顏色類似的石灘平地。這些地方可不安全,頭頂上可能會有別的鷗來找麻煩,地面上又可能會有北極熊和北極狐。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北極賊鷗必需奮起反抗,只要是有任何會動的東西敢於靠近它們的領地,這種鳥就會對抗回去。

北極賊鷗大概是會合作的。這三隻鳥似乎都會落在三個固定的地方,那應該是它們的巢(其實就是一堆亂石子),可能是三個家庭。有敵人靠近,這三隻鳥常常會一起升空,共同阻擊。有一次,我們的直升機又從它們頭上飛過,三隻鳥衝上了天空,對抗了一會兒飛機。飛機一溜煙的逃走了(真有煙,尾氣),三隻鳥得意洋洋,返程衝到了海鷗群裏,耀武揚威了一番,揍了幾個出頭鳥,才施施然的回了家。

北美人對賊鷗這種英勇的鳥叫「獵人(jaegers)」,我更喜歡這個叫法。

拍鳥其實分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拍林鳥,一種是拍開闊地帶的鳥。前者不太需要很長的焦距,但光圈愈大愈好。而在海上這樣開闊的地方,追逐活潑的飛鳥,焦距愈長愈好,最好還是變焦。所以,我沒有帶自己的尼康AF-S NIKKOR 80-400mm f/4.5-5.6G ED VR,而是使用的是騰龍SP 150-600mm F/5-6.3 Di VC USD G2。這支鏡頭以2公斤的重量,達到了600毫米的長焦,畫質過硬,防抖效果也不錯。我尤其喜歡它的變焦鎖,除了150端的按鈕縮之外,在任何焦距時把變焦環往前拉,都能在該焦段鎖定住,這樣的設計,在拍攝動物時非常好用。我唯一想吐槽(批評)的一點,是鏡身後方的那些AF、VC按鈕太過於靈活,在人快速移動的時候,鏡身常和衣物摩擦,容易誤觸。

北極賊鷗(花蝕提供)

在北極拍花

我隨身還帶了一支騰龍SP 90mm F/2.8 Di MACRO 1:1 VC USD。看到我這個選擇,有很多朋友不理解:去北極這麼荒涼的地方,帶什麼微距啊?

其實,北極夏天非常燦爛!正是因為其他季節太冷,北極的植物在溫暖的夏天必須抓住機會開花繁殖,所以,北極圈內很多地方在夏天都有好看的花。不信你看:

北極罌粟(花蝕提供)

這是北極罌粟。當我們在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登陸之後,便在許多地方看到了大片的北極罌粟。和更知名的那種罌粟不一樣,北極罌粟產不了鴉片。它們長得很矮,基本就是貼地生長,但開的花有兩個一元硬幣那麼大,淡黃綠色,點綴在島上的黑石之間,非常可愛。

叢生虎耳草有着相似的顏色。這種植物的小花當中,住着不少小蟲子。在風大的海島上,小蟲子們必須找到避風處,才不會被凍死被吹走,叢生虎耳草就給了它們避風港。其實一開始拍攝這種花的時候,我都沒有發現這些小蟲子,直到用微距鏡頭拍下花來之後我才發現。

相對於花,叢生虎耳草更可愛的是紅色的葉片。這些葉子簇成蓮花座的形狀,看起來和多肉植物一樣可愛。

毛茛屬的高嶺金鳳花是另一種燦爛的植物,它的黃色非常豔麗,遠遠就能看見。同樣,這種小花也匍匐在地上,躲避北極的寒風。

北極不是一個荒蕪的地方。時間合適的時候,這裏也有燦爛的生機。而想抓住這樣的美,就需要磨練拍攝技巧,帶夠器材。

【本文獲「花蝕」授權轉載,微信公眾號:NewMediaBusi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