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一社工」現後遺症 輔導老師:支援學生倒退、製造專業對立

撰文:潘希橋
出版:更新:

今年預算案建議向公立小學每年撥款1.38億元,加強及優化社工及輔導服務,以達至「一校一社工」的目標。
惟新政策下,學生輔導教師(SGT)界別卻人心惶惶。他們表示,輔導教師比社工更熟悉學校運作,亦能在學習上提供更適切的支援;在政策的盲點下,「一校一社工」對學生的支援反而倒退。
與此同時,這群屬「小眾」的教師或面臨飯碗不保的憂慮。有輔導教師直言,其校長向他表示,若輔導教師職位被當局取締,他根本無從將對方重新納入教師編制之內;受政策影響的輔導教師料有約120位。
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強調,輔導教師的角色和社工應相輔相成,若政府將其功能削弱乃不智之舉。

在小學擔任學生輔導教師超過20年何柏盛,關注在新政策下,對學生的弊多於利,因其工作內容和角色社工難以做到。(潘希橋攝)

近年社會屢有發生虐兒及兒童輕生個案,引起社會關注學童輔導支援情況,外界建議小學及幼稚園落實「一校一社工」,但在政府的新政策下,部分本來在小學擔任輔導工作的輔導教師,其崗位或會遭到取締。本身在小學擔任學生輔導教師超過20年何柏盛,關注新政策對學生的弊多於利,因其工作內容和角色社工難以做到。

他認為社工的工作主要是進行補救性工作,而他們的則是進行預防性工作,而小學生面對的問題往往與學習掛鈎,「譬如我成日提家長,你知不知道對小學生來說,什麼年紀是最難挨的?凡四年級開始學份數,往往就是出問題的地方,另外,四年級的時候,女生的數學會開始跟不上。如果家長明白這點,便會懂得在這期間做好準備。」

他續指,家長對尋找教師幫忙亦會較不抗拒,「如果是社工打電話給家長,家長會好擔心是否出大事。」他指輔導教師作為行政人員,省卻了社工需要熟悉學校複雜運作的情況,「譬如功課量過高可能造成學生情緒問題,我們可以直接將功課量breakdown拆細,或者在學習上作調動。」社工就未必能這樣做。

一校一社工政策下,社工和輔導教師或面臨「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尷尬處境,姚寶文指不少校長均向他們反映,對於輔導教師的效能感到滿意,不過對於「一校一社工」的落實感到躊躇。(潘希橋攝)

除了支援學生問題,輔導教師更是首當其衝。預算案提出後,有消息指其中一個方案是,若學校選擇聘請一位持有學位的註冊社工,其薪金將實報實銷,學校另會獲發「監督費」;不過校方則需「騰空」原有的學生輔導教師資源。何柏盛及同是輔導教師的姚寶文批評做法對部分學校而言是「倒退」。

何解釋,在現時機制下,部分大校本身有一位學生輔導教師,而班級多於18班以上的學校,會按班級數目另撥資助聘請註冊社工,「在這個情況下,已經在走一個1+1的雛形。」而這個「1+1」的雛形正是他們期望當局能繼續優化的,「但如果現在叫我們回去教書,只聘請一個註冊社工,則明顯是在人手上倒退。」

姚寶文補充,規模較大的學校,許多是在現有資源框架下「鑽空子」,將輔導工作發展成「一點幾」,但若遵從「一校一社工」政策,則從「一點幾」變回「一」,他指「一校一社工」對於小校而言有益處,因他們本來可能連聘請學生輔導教師的資源也缺乏,但對於大校而言,卻不是好消息。他又強調,今次發聲絕非否定社工的功能,認為雙方可在互補長短發揮優勢,但質疑政府目前的做法,是分化兩個工種,「他(當局)這個做法,是將我們兩個專業擺在對立,分化,是卑劣的手段。」

其次則是「飯碗」問題。雖然最終方案尚未落實,但在新政策下,社工和輔導教師或面臨「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尷尬處境。姚寶文指不少校長均向他們反映,對於輔導教師的效能感到滿意,不過對於「一校一社工」的落實感到躊躇。外界其中一個折衷之計,是將輔導教師納入學校教師編制之中,不過在目前教席緊湊的情況下,要做到這點亦不容易,何柏盛曾在預算案公布後,向其校長問及自己的「前景」,對方坦言束手無策,「他答我,怎麼可以把你編回進去?怎麼可能有位置?」暗示在正常途徑下,循編制重回教席難比登天。何進一步指出,將他們納入編制亦會造成行政問題,因教席有限的情況下,如他們中途插進來,形同搶走其他教師的晉升空間,校長亦難以向其他同事交代,對學校士氣構成嚴重打擊。

葉建源(資料圖片)

就此,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認為,社工和輔導教師的角色有明顯分別,「教師和學生有一個日常關係,受的是在日常進行輔導的培訓,以及預防和了解學生的工作,而社工則期望他們處理有深度的問題,包括家庭問題等複雜問題。」他認為兩者之間應該相輔相成。

對於他們生計會否受影響,葉建源指要視乎政府最後提出的方案,他強調,輔導老師的經驗和知識非常重要,無論政府提出什麼方案,均應該在重視現有輔導教師角色的前提下提出,若將它們功能削弱是不智的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