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圈風聲】港府疫潮新戰線 美對港舉措=修例風波戰延伸?

撰文:沙半山
出版:更新:

武漢肺炎爆發,香港亦出現多宗確診個案,正當港府應對疫魔疲於奔命之際,港府可能還須應對另一條戰線。美國因應疫情發展近日對港採取兩項措施,很快便觸動建制陣營神經,認為是在向狼狽抗疫的港府「拖後腿」,是過去八個月修例風波戰的延續。

將香港剔出發展中國家名單

11日,美國一日內接連推出兩項涉及香港的舉措,引起本地政圈關注。第一項是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通知,將25個國家及地區從「發展中國家」名單之中除名,當中包括中國及香港。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規定,發展中國家可以享有特殊與差別待遇,例如較低關稅。

准許領事館非必要員工可撤離香港

第二項措施,是美國政府宣布授權駐港澳總領事館非必要人員及家屬,因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自行選擇是否離開香港。

雖然近日有不少國家及組織,對香港採取檢疫措施,包括韓國將香港定為疫區,亦有歐洲工商業展覽會勸籲港商取消參展,但這些措施均是「民間層面」行動。美國讓領事館非必要人員選擇撤出香港,則是一項「政府層面」的行動,與「民間層面」相比高一個層次,而且是全球首個國家提出來,消息一出引發建制陣營議論紛紛。

領事館是一個國家在別國的代表、象徵,一舉一動含政治意涵,亦因着這個原因,有關領事館的每一個有可能附帶政治訊息的舉動,都經深思甚至由華府高層掂量定奪。香港建制派人士認為,美國在這個時候公布授權駐港澳總領事館非必要人員及家屬因應疫情離開香港,具有「微撤僑」的意味,當中隱含着對港府控疫無信心的訊息。

不過,建制派人士認為,美國這個「微撤僑」舉措是不必要的,一來香港至今未有社區爆發迹象,確診人數截至11日晚上八時為49宗,未算高風險水平;二來新加坡與香港確診人數相若(截至11日為47宗),美國並沒有做出相類似的舉措,雖說香港與內地的關係較緊密,但香港已實施實際意義上近乎「半封關」的措施(所有由內地口岸入境者一律均須隔離14日,2月11日由入境內地居民已降至三位數的738人),安全系數提高。美國在此情況下,仍進行「微撤僑」,是對港府「貼冷屁股」。

建制派最擔心的是,美國的舉措會引發漣漪效應,當香港疫情有進一步發展時,其他國家的領事館有樣學樣,港府更陷孤立境地。

+11

至於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將香港從「發展中國家」名單之中除名,令香港再難享有低稅優勢,USTR的解釋是,由於指引在1998年發出,經過22年現時已經過時,因此作出調整。不過,與半杯水可有兩種不同觀點的道理一樣,香港留在USTR的「發展中國家」名單都22年了,需否急於在香港陷入抗疫苦戰之際宣布除名。

建制陣營內甚至有人笑言,香港眾志能在美國買到10萬個口罩回港,背後可能有「外部力量」奧援。當然,這種說法僅屬推測,無法求證。

建制人士憂其他國家跟隨

不管如何,美國以「從嚴」手段處理香港疫情問題,對港府絕對不是好事,如港府未能控制疫情,可以預計美國政府或會繼續「快人一步」採取其他新措施「應變」,而其他國家或會亦步亦趨,引發連鎖效應。

在這場武漢肺炎硬仗之前,美國與港府就修例風波多次「過招」。未爆疫潮前,港府經歷八過月的政治風波,其間美國曾採取多項行動,包括國會舉行聽證會,讓香港眾志黃之鋒等反修例人士作證,又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持續向香港政府施壓。難怪有建制人士認為,近日美方對港府的「硬舉措」,是修例風波現象的延伸。

對港府來說,這是疫潮漩渦下的另一條戰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