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境處罕反擊審計報告 黎棟國撐舊部 學者:似暗示「武官」超然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審計署昨日(28日)發表最新一份審計報告,指入境處需加強追查假結婚案疑犯下落,有2,609宗個案將積壓至今年,半數已積壓逾兩年,最長至11年。其中一名假結婚案疑犯,入境處自2011年揭發事件以來追查多年都沒有結果,等到2019年初疑犯去世仍未成功查問落口供。
入境處深夜發新聞稿嚴厲駁斥,指每宗假結婚個案皆有其獨特性,「對於一些不懂刑事調查的人胡亂批評執法部門的個案處理手法,嚴重破壞入境處專業形象,該處深表遺憾」,不論是出稿動作、措辭之強烈,均相當罕見。
結合近幾年政治局面,事件令外界關注到,紀律部隊的政治影響力是否急脹,以至可公開駁斥監管部門的意見,甚至有「武官壓過文官」現象?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認為,入境處做法極不尋常,邏輯如同「阿sir做嘢唔使你教」,以執法部門的「專業性」為由,拒絕聆聽批評,似乎在暗示紀律部隊有「某種超然的地位」。
前入境處處長黎棟國表示,從報告可見,入境處曾經上門多次尋找疑犯,但「無人能寫包單一定找到那個疑犯」,認為若單憑一個角度作結論,有機會產生偏差。

態度突變:由「同意」報告內容 到指控「胡亂批評」

根據審計報告,入境處去年有2,609宗涉假結婚個案未完成調查,將積壓至今年,當中2,237宗交由專案小組處理,50%已積壓逾兩年,有167宗更已積壓6年以上至11年。其中一個個案,審計署指入境處於2011年揭發後,追查行動「並非完全有效」,包括5度家訪不果,雖然3次成功以電話聯絡,但對方從未應約出席訊問。

處方後來將疑犯資料輸入電腦系統,等待機會截獲,惟等到2019年初,疑犯在香港醫院去世後都未有結果。至於兩名涉案內地女子分別在「結婚」7年及9年後被入境處截獲,但經訊問後,由於證據不足,入境處最終決定不檢控。

在審計報告中,入境處回應指「原則上同意」加強查核懷疑假結婚個案,並同意檢討上述個案並汲取經驗,日後加強措施追查假結婚疑犯的下落。

罕有公開駁斥審計報告

惟同日晚上入境處態度突變,發出長篇新聞稿,用詞非常強硬,強調每宗假結婚個案皆有其獨特性,嚴謹精密的搜證程序需時,以及就每宗個案需要搜集的證據都不盡相同,調查時不能只考慮片面資料,更不能一概而論。」新聞稿指,調查人員因應每宗個案的背景及獨特性採取不同角度的調查手法,一向不遺餘力打擊涉及假結婚的罪行,「對於一些不懂刑事調查的人胡亂批評執法部門的個案處理手法,嚴重破壞入境處專業形象,該處深表遺憾。」

翻查資料,政府部門或公共機構對審計報告的回應,一般刊載都在報告相關章節的後方,而且內容十分簡短,大多是「同意」或「整體上同意」審計報告的建議,最多稍為解釋部門的難處。通過新聞處發稿公開回應審計報告,過往甚為少見;用強硬措辭公開回應,過往更是絕無僅有。

審計署今日(29日)出聲明回應指,不論是有關的局長、部門首長、公共機構主管或他們的屬下人員,都應避免公開反駁報告書所載的審計結果。

紀律部隊影響力增 警隊曾公然批評張建宗

根據《核數條例》,審計署署長是香港特區政府帳目的審計師,行使監察的職能。署長可取得由任何公職人員管有的所有紀錄、簿冊、憑單、文件、現金、收據、印花、證券、物料及任何其他政府財產;要求任何公職人員作出署長認為適當的解釋,或提供署長認為適當的資料,以便署長履行其職責;不受任何其他人或主管當局指示或控制。在《基本法》第四十八條中,審計署署長和入境處處長並列,也是需要報請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的主要官員。

今次事件似乎折射出一種政治現象:自2014年「佔中」事件以來,紀律部隊尤其警隊在政治上的影響力日益增加,至2019年反修例事件,警隊成為衝突主角,最經典例子是元朗站7.21暴動及襲擊事件後,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承認警方於處理事件與市民的期望有落差,政府願意道歉,結果引發警隊內部不滿,警察員佐級協會主席質疑張建宗若能力不足應「退位讓賢」,亦有警員匿名聯署譴責張建宗,事件被外界質疑為「以下犯上」,亦違反《警察通例》中不得直接去信政務司司長的規定。4大警察協會其後與張建宗會面要求解釋,最後表示「滿意」司長答覆後,風波才告平息。

張建宗曾被警察組織批評。(資料圖片)

入境處處長乃「升官位」

同為紀律部隊,入境處負責邊境出入境安全,一向備受重視,曾任入境處處長者,多人離任後都繼續升官,葉劉淑儀、李少光、黎棟國升任保安局局長;陳國基退休後一年,即成為林鄭月娥的特首辦主任;曾國衞於去年4月升任政制及內地事務局長,首次有紀律部隊首長「轉跑道」出掌該局,被外界形容為「武官壓過文官」。

▼張建宗與警隊風波▼

+4

馬嶽:邏輯如同「阿sir做嘢唔使你教」

馬嶽表示,入境處今次做法不符合政府一直以來的規定,因審計處本身是政府內部的監管組識,有既定程序,報告內容亦須轉交立法會,如需政府帳目委員會聆訊、經審視後發現有問題,部門就應該檢討、改善,「但現在(入境處)如此反擊,似乎代表他覺得不需要理會這些意見。一個被監管的部門,如此公然無視、反擊監管者的意見,像是表示『我啱晒,冇嘢需要改善』,潛台詞即是『阿sir做嘢唔使你教』。如這個邏輯延伸下去,任何被提醒的部門,都可以用『你唔係做呢個位,你根本唔識』為由,完全不理會審計處的意見,那麼整個審計署制度就如同已廢掉了。」

至於事件是否顯示紀律部隊的實質政治權力正在膨脹,馬嶽認為有此危險,他指,入境處聲明的用詞,提到「一些不懂刑事調查的人胡亂批評執法部門的個案處理手法」,又指報告「嚴重破壞入境處專業形象」,似在暗示「刑事調查的部門有某種的超然性」。

黎棟國力撐入境處舊部:無人打包單一定找到疑犯

曾任入境處處長的新民黨副主席黎棟國向《香港01》記者表示,從報告內容可見,入境處曾經上門多次尋找疑犯,又將其資料加入電腦系統,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一個本身資料極少的人並不容易:「無人能寫包單,一定找到那個疑犯,正如警察通緝某個人,都不代表一定捉到。如果由不是作調查的部門,沒有一定理解之下,單憑一個角度作出的結論,確實有機會產生偏差。」他期望立法會政府帳目委員會,將來有機會深入討論該審計報告,讓大家掌握更多有力的依據。

至於事件背後是否有某種政治意味,黎棟國認為毋須有太多解讀:「如果不滿意、認為不對,那當然要說出來。正如你們傳媒朋友,也覺得香港的言論自由很重要。那麼有意見就說出來,有什麼問題?不同部門之間有不同意見,其實很平常,如果不同意又不說出來,那就是默認了。」

劉兆佳:事件特殊 但處方需捍衞尊嚴和地位

前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劉兆佳亦指,不需要過多解讀,但承認今次事件比較特殊:「一般情況下,即使被批評部門不太同意審計報告的批評,也只是會作出辯解,今次入境處應是認為審計處的批評極不合理才有此激烈反應,也是要捍衞入境處的尊嚴和地位,部門首長亦有責任和需要捍衞下屬以取得其擁戴。」他認為,沒有政府部門會想搞砸與審計署的關係,不然往後隨時受到「重點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