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新界王張人龍逝世 曾任三料議員 前途談判曾提英國代管香港

撰文:吳倬安
出版:更新:

鄉議局前主席、一代「新界王」張人龍前晚離世,終年103歲。張人龍在政壇功績顯赫,曾於八十年代同時兼任立法局議員、區域市政局主席及北區區議員,縱橫三級議會,在政圈影響力一時無兩。
張人龍在1922年於上水出生,並非新界宗族或原居民出身,但因其英語水平、學歷及在新界影響力,成為政府與新界的溝通橋樑,獲得港英政府重用。八十年代,他與其他鄉議局巨頭積極就中英前途談判提交意見,到北京與港澳辦主任廖承志會面,當時有報道引述,張人龍在會面期間提出:「假若香港人請英國人代管如何?」

張人龍(網上圖片)

中學讀喇沙操流利英文 獲港英政府重用

張人龍家族在新界上水發跡,其父於20年代從中國內地遷至石湖墟居住,開設雜貨店承包區內糧油批發,賺得第一桶金,令張人龍能入讀名校喇沙書院,因此他能夠操一口流利英語。日佔時期,張人龍到廣洲入讀中山大學經濟系,曾為國民黨擔任翻譯工作。戰後張人龍返港居住和發展,大舉收購戰前興建的唐樓後重建轉賣獲利。

1955年,石湖墟發生大火,商店、房屋因大火付諸一鉅,張人龍為救災重建石湖墟出心出力,獲墟民推舉為急賑委會主席,其後擔任石湖墟商會主席近20年,並於石湖墟興建北區首間戲院「行樂戲院」,成為當時上水最具影響力的鄉紳。

50年代於政圈嶄露頭角

張人龍於50年代末晉身新界鄉議局行列,1960年1月獲選為鄉議局大埔區特別議員,並多次連任上水鄉委會主席。1964年5月,張人龍在鄉議局正副主席選舉中勝出,接替陳日新擔任鄉議局主席,於1966年5月任期完結後卸任,其後亦多次擔任首副主席,於1978年正式退任鄉議局領導層。

1993年葵涌運動場舉行農展嘉年華,張人龍到場參觀。(網上圖片)

「六七暴動」拒撐左派 組代表團訪英解說港情況

「六七暴動」期間,新界領袖未有支持發動「暴動」的左派,當時鄉議局與鄉事委員會曾成立民安促進會,協助維持新界秩序,當時張人龍曾稱:「新界父老領導有方,鄉民子弟守法樂業,不受此次事件之影響,這是可喜的現象,我們所要維護的,是不容此種可喜的現象受到任何一方面所影響甚至破壞」。因大部分新界鄉紳拒撐左派,被《大公報》等左派狠批為「頭號走狗」。張人龍於同年11月與鄉議局主席彭富華、擔任多屆鄉議局主席的張人龍組成代表團訪問英國,與新界鄉僑會面,講解「六七暴動」的經過和始末。

1981年,張人龍獲委任為立法局非官守議員及首任北區區議員。1985年4月,港府在新界成立臨時區域議局,張人龍擔任臨時區域議局主席,其後於1986年正式成為區域市政局主席,為八十年代的「三料議員」。

90年代淡出政壇

張人龍與其他新界領袖積極就中英談判出謀獻計,1983年他與時任鄉議局主席劉皇發等人訪京,與廖承志會面。根據網站「世代懺悔錄」引用1983年《百姓》的報道,以「新界領袖舌戰廖承志」形容當時的情況,指新界領袖反映市民對香港前途的憂慮,引述張人龍提出「一個很妙的問題」:「假若香港人請英國人代管如何?」廖承志答道:「英國人搞自己國家的經濟都搞唔掂,為甚麼要英國人管呢?」張人龍亦指,若中國收回香港,勢將把香港變成上海一樣。

張人龍於九十年代淡出政壇,於1991年卸任立法局議員,於1994年、1995年分別卸任北區區議員和區域市政局主席。他於1993年受委任為港事顧問,並於1996年獲委任為第一屆政府推選委員會委員。他在晚年患上柏金遜症及腦退化症,甚少在公眾場合中露面。

2000年,時任行政長官董建華今晚在香港禮賓府設宴款待多名前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主席,感謝他們過去多年在發展市政服務及豐富香港文化生活方面的貢獻。 共有七名前任主席出席晚宴,包括張有興、張人龍(左四)、霍士傑、林偉強、劉皇發、梁定邦及沙利士。(政府新聞處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