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廳交流會︱謝偉俊:李家超偏好和諧溝通 林鄭式辯論或留牙齒印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特首李家超昨日(6日)建議,每月由司長或副司長帶領5至6名局長,輪流到立法會舉行「前廳交流會」,與議員討論不同議題。立法會選委界議員謝偉俊今早在港台節目表示,定期交流總比過往較鬆散的做法好,不過擔心交流會日後流於形式。

謝憂交流會形式化 或減少獨立思考

謝偉俊指,官員和議員有機會增加溝通是好事,相信交流會可展示新政府的團結及機動性,有定期交流較過往鬆散的做法為好,況且今屆立法會新議員較多,一方面官員與議員認識未必太深,部份議員對議題亦未必太掌握,因此舉行交流會有助雙方合作。

不過,謝偉俊擔心交流會往後可能變得形式化:「到底到時會否過份形式化呢?做的方式是怎樣?議題又到底是靈活處理,還是大家都要先『做功課』?太多人一起工作時,又會否變相沒了獨立思考?」他指細節日後可以再敲定,可先試行做法,再行優化。

公開辯論更好?謝:林鄭應承過都走數

謝又提到,雖然交流會並非公開、亦沒有傳媒監察,但團隊可互相合作,加快處理問題。相比起前特首林鄭月娥的「短問短答」環節,他指與立法會溝通方法有很多種,有人喜歡「唇槍舌劍」式交流,亦有人較喜歡「家庭式關係」一起工作,似乎現屆特首比較喜歡「大家摸下酒杯底、拎住杯茶」形式的溝通,如果可以和諧地處理事務,不一定需要像法庭般爭拗。

他笑指,西方政客在議會上激辯過後,可能轉過頭就到酒吧一起飲酒「friend返」,但中國人可能會較傾向將矛盾記在心中,「這種辯論文化作風似乎在中國人社會不那麼習慣,大家『上心』就不好了。」

被問到「短問短答」形式公開,特首亦會在會後跟進承諾,會否比較理想。謝偉俊苦笑指兩者沒有必然關係,舉例指林鄭月娥曾「大大聲應承」將特首納入防賄條例規管、大規模處理僭建問題,但最後都無落實。

梁君彥:有利行政立法協作維護行政主導

立法會主席梁君彥則在報章撰文,指「前廳交流會」可增進行政立法互相認識及了解,建立緊密協作關係,官員也可更好地向議員解說政策、了解民情。他指,香港奉行以行政長官為核心的行政主導體制,是由《基本法》所確立,相信全體立法會議員都會做好行政主導體制的維護者,支持和監察政府依法施政;議員同時亦要發揮好「民意代言人」的角色,把社會不同聲音帶入議會,協助官員在推行政策措施時能更切合社會所需,提升施政效能。

梁君彥指,今屆立法會已擺脫過往「立場先行」的爭拗和內耗,現在的議員都是擺事實、講道理,為香港謀發展。他指,行政立法有良性互動關係,立法會的議政質素也會相應提升,立法會議員應竭力與新一屆政府和衷共濟,在制訂政策過程中一同尋找最大公因數,並在互相制衡、互相配合的基礎上,實事求是譜寫香港光輝新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