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島|甯漢豪:三大不可替代優勢 考慮發「綠色債券」融資

撰文:文維廣
出版:更新: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再次為當局擬同步開展北部都會區與交椅洲人工島計劃解畫,指人工島計劃具有體量、地理與創新等三個不可替代的優勢,當局目標於2025年年底開始填海工程,2033年首批居民及商戶可以進駐。她又指正考慮發行綠色債券作為人工島填海計劃的融資手段之一。

至於環團批評填海破壞生態,她指正進行環境影響評估研究。初步結果顯示,擬議填海工程在生態和漁業方面沒有不可克服的問題,預計在今年第四季內公布環境評估報告,特區政府會檢視向受本港水域海事工程影響的漁民發放特惠津貼的機制。

提供一千公頃土地緩用地壓力

甯漢豪接受《紫荆》雜誌訪問時指,從2019年到2048年,為滿足香港社會發展需求,需要6,000多公頃的土地,其中北部都會區會貢獻3,000公頃,另外1,000公頃則來自交椅洲人工島,這兩個項目能夠提供4,000多公頃土地,超過總需求量的60%,交椅洲的巨大體量能夠大大緩解香港的用地壓力,此為體量上的優勢。

具地理優勢聯通大灣區與機場

至於第二個優勢為具有不可替代的地理位置,她解釋指,主要體現於四點:第一,北部都會區與深圳及鄰近廣東省城市相聯繫,交椅洲人工島則連通機場、港珠澳大橋,加深香港與世界及與大灣區內靠西/西北面的內地城市和澳門之間的聯繫。

第二,交椅洲人工島與中環核心商業區的距離很近,未來僅需少於10分鐘可到中環、15分鐘內到達機場與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

第三,交椅洲獨特的地理位置也能為香港舊區重建所引起的連鎖流動提供土地。

第四,交椅洲的策略性道路和鐵路項目亦開闢新交通網絡,填補香港西部交通網絡的短板,緩解九龍及新界等地的交通壓力。

可應用前衞創新規劃理念

最後是可供創新的優勢。她續指,交椅洲人工島是從填海得到的土地,相比起現有土地,它有不可替代的創新性。規劃現有土地時,不可避免地需要面對很多的拆遷工作,會帶給市民不少困擾。填海得來的全新新增土地,增強特區政府主導土地供應的能力,可嘗試用一些前衛概念規劃、利用土地,將全新的技術與理念應用到居住環境規劃之中。

可考慮發「綠色債券」融資

至於人工島造價不菲,有人認為是「把錢倒入海」,對政府財政造成很大的負擔。甯漢豪重申,理解市民的擔憂,但是從社會效益和經濟價值角度來看,當局認為對項目的付出和能帶來回報是能成正比,能夠啟動這個項目,便代表有信心可以解決資金問題。

至於資金來源,她指目前還在前期規劃階段,仍未擬出最終報價,但現時有幾個正在考慮的方案,包括傳統的利用公共財政來支援建設;採用建造大型幹道時曾用過的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先公開招標,邀請一些機構出資,建造完成後,這些機構會擁有一段時間的經營權,經營期限結束後,把項目交回給政府;可以透過把物業發展權批予鐵路公司以支援鐵路工程;及正在討論中的方案發債券,尤其是綠色債券。

解釋為何填海符合「綠色」原則

她解釋,交椅洲人工島是一塊全新土地,可以在其中規劃一些前衛的城市設計,建造以綠色環保為主要設計理念的建築。同時,因為在填海造陸的過程中也充分考慮了對生態的保育及對海岸線等自然環境的充分利用與保護,這些規劃都滲透著環保理念,所以交椅洲人工島項目很符合金融行業中的「綠色債券」這命題。

她又指,從初步數據看,發現海岸附近有一些需要保護的石珊瑚,而人工島以三島的設計,真可減少對它們的影響,填海時會留下保護石珊瑚的適當空隙;同時可保護原有的水流環境。當局又計劃配合生態優化措施,包括在海床敷設人工魚礁和在潮間帶建造生態海岸線,以促進生物多樣性。至於人工島的地理位置,在設計中充分考慮極端天氣及氣候變化帶來水淹及越堤浪的風險,制訂一套能應對沿岸災害的計劃,包括為人工島設定合適的土地平整水平、設計具適應力和抗禦力的海岸防護設施、規劃海岸線與發展用地之間的緩衝區等。

政府還請教了好幾位來自中國內地、香港與新加坡的生態學與水利學方面的知名專家,以獨立、中立的角度評估數據和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