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都會區|未來10年工作崗位勁增至65萬 議員關注涉及哪些職位

撰文:李宇婷
出版:更新:

北部都會區是本港目前兩大策略發展項目之一,未來十年區內職位可增至65萬個。有議員今(30日)在北部都會區發展事宜小組委員會會議上,對職位的細分和旅遊規劃等表示關注。

北部都會區統籌辦事處主任丘卓恆相信,流浮山一帶有旅遊潛力。(資料圖片/顏銘輝攝)

北部都會區提供約3,000多公頃新發展土地,當中約1,300公頃十年內可供發展,佔未來十年整體「熟地」供應約四成,帶來新增住宅單位最多近19萬個,將區內人口由現時約100萬人增加至能夠容納250萬人,及令區內提供的工作職位數目由現時的12萬個提升至65萬個。

未必能保證居民可就近上班 甯:盡力做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陸頌雄關注到北都的就業問題,有否就65萬個職位分類建立KPI或時間表。另外他關注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擴展至流浮山、尖鼻咀及白泥一帶的規劃,又希望把能源政策研究納入北都,以減低能源成本。行政會議召集人、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同樣關注職位的細節,她表示對於能提供65萬的職位感到驚訝,佔全港的十多至二十百分比,希望有細節以精準預算基建開支。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回應指現時已知古洞北和洪水橋等的職位分布,可在會後補充。至於「是否真的能『職住平衡』,容許我很現實地說,我們總是盡力做,但未必真的做到,住在那裡,就在附近上班;我想我們有時都要有一個現實的考慮。」她續指能源供應為基建的一部分,會向環境及生態局反映,由局方和內地溝通。

流浮山、白泥一帶 政府料有一定旅遊潛力

北部都會區統籌辦事處主任丘卓恆指,流浮山、尖鼻咀及白泥一帶的土地正進行用途研究,他提到該帶的特點包括自然生態和保育資源,相信在旅遊方面有一定的潛力,另外會留意洪水橋和前海的對接連繫,以達到更大的經濟效益。

被問到新田科技城2030年前就可能有企業進駐,但北環綫鐵路卻要待2034年才全線開通,甯漢豪表示明白要處理這個問題,會與運輸及物流局檢視有沒有提前落成的空間。

《北區都會區發展策略》提出「雙城三圈」的概念,當中包括「深圳灣優質發展圈」、「港深緊密互動圈」、「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報告書圖片)

姚柏良關注旅遊規劃 甯漢豪樂意和業界跟進

旅遊界立法會議員姚柏良指北都有旅遊資源,由西部流浮山一帶至米埔自然保護區,再到東部有印洲塘一帶,有非常優美的景色,問到有關初步的規劃。

甯漢豪回應指北都鄉情資源好豐富,近日在立法會大會亦有不同質詢包括如何善用古廟等,希望能成為北都的旅遊路線,樂意和業界跟進潛力旅遊地點。另外早前提過希望洪水橋擔任區域文娛樞紐的角色,甯相信該區亦是旅遊業發展的一環。丘卓恆補充指會研究有關旅遊管理調整,包括禁區管理等,以發揮旅遊潛力。

甯漢豪:盡量不要發展至傳統新市鎮的居住密度

全國人大代表、進出口界立法會議員黃英豪關注北部都會區的住屋質素,包括會否提供低密度住宅等以及戶外活動的設施,以吸引人才來港發展。甯漢豪回應指住屋質素重要,她指有聽到不同方向的意見包括不加大建屋密度的原因,而局方亦希望北都是宜居地方,盡量不要發展至傳統新市鎮的密度,預期建屋最高地積比大約六點五,亦會視乎附近的建設而定。丘卓恆指,生活質素相當重要,以新田科技城為例,除產業和房屋用地外,有保育公園、文化設施和休憩用地等,希望北都是一個宜居宜業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