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政策.博評】增加資助出售房屋供應,可更直接幫市民上車

撰文:李道
出版:更新:

香港樓價累升至今,就連新界二手也動輒呎價過萬, 其高不可攀已令負擔比率增至68%;即使樓價卒之下跌, 惟除非跌幅非常之多,否則一般打工仔又能輕易上車嗎?有鑒私人市場難再作為上車置業途徑,換言之, 由政府透過公營房屋補充相關階梯,無疑「淪為」唯一一條可行道路……

可是,最新的《長遠房屋策略》顯示,未來10年整體住宅供應不單維持在46萬水平,公私營房屋比例也維持在六四比例,分別佔28萬伙和18萬伙,其中公營出售房屋只佔8萬伙,無疑意味着新政府並無扭轉當前房屋市場格局。的確, 林鄭上任後提出了不少嶄新房屋政策,包括計劃大增「綠置居」供應;不過,公營房屋的淨供應維持不變,例如「綠置居」便取自原來公屋土地,以致措施被批無異於「左手交右手」, 所涉的總公營房屋受惠人數同樣維持不變。當然,「 港人首置上車盤」的部分土地將取自私人發展商,便誠屬一個增加資助房屋供應及比例的適切安排。但總的來說,何解政府就堅決不增公營房屋供應呢? 並仍主要依賴私人市場滿足置業需求(18萬私宅對比8萬公營資助出售房屋)?

首先,比較私人住宅,資助出售房屋實可更有效地回應社會的住屋需要。畢竟,資助出售房屋基本沒有投資以至投機元素,因此買家皆以自用自住為主,故此能夠確保「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民生功能。雖然,不管是出於金融安全抑或是政治考慮,任何政府都不太可能一手推倒樓市,而這亦造成了前文所言樓價難以大跌之窘;可是,在避免樓市喪失保值功能的同時,卻不代表政府不可增加非投資用途的資助出售房屋供應。事實上,就似新加坡私營房屋比例低約兩至三成,當地樓價豈不長期居高不下?

林鄭上任後提出了不少嶄新房屋政策,但公營房屋的淨供應卻維持不變。(資料圖片)

反過來說,如果政府想要輕微紓緩樓市升勢,則同樣不必執意增加私營供應,其實資助出售房屋也有同等效果,這始終會吸去部分私人市場的購買力,只要供應到位總能夠遏抑需求並拉低價格。所以,將公營比例由60%增到65%、70%或70%以上,其實都並不為過——即使全數皆資助出售,整體自置比例仍會低於新加坡,何況當中包含公屋在內——這不單更加有助解決居住困難和提高置業比率,對於穩定及微調樓價也有正面作用,而更重要的是,只要上車訴求另有渠道疏導,儘管樓價持續高企又有何大問題呢? 新加坡便正藉此成功穩定社會了。

事實上,林鄭要重推以置業為主導的房屋政策,就好應增加資助出售房屋供應,而非死抱昔日私宅供應目標不放。尤其是,受累樓價長期脫離市民負擔能力,最新自置居所比例降至4 8.7%的18年新低,顯示樓市結構的發展方向, 正跟林鄭政策目標背道而馳,倘不採取有力措施肯定無法逆轉過來——查現行建議中,未來10年公私營合計的出售單位只佔56%;試問,自置居所的比例有可能大幅回升嗎?至少不可能增至六成以上。必須補充,近年興起的開放式單位新盤供應,其買家便多為收租投資者,意味增加私宅供應不必然都會推高置業比率(縱然解決了居住需要);反過來,「綠置居」、「白居二」、「港人首置上車盤」 等的買家,則毫無疑問都會自置兼自住了。

說到底,增加資助出售房屋的供應,才可更直接、更有效、並且更能幫助到市民置業上車。將原本撥作私宅發展的土地, 更多地改劃為資助出售房屋,並把售價訂於一般市民可負擔的水平,唯有如此,林鄭心中的置業宏圖方可望達成。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