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老師以生命影響生命,變成在行政工作中燃燒生命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老師的天職是以生命影響生命,但當老師在行政工作中燃燒生命,試問學生又何曾能得到益處?
余銓豐 @進步教師同盟
教育局長吳克儉

文:余銓豐 @進步教師同盟

 

今年已有超過20名學生輕生,情況之嚴重值得重視。進步教師同盟會探討香港現有教育制度之流弊,並提出建議,以緩解當中的問題。

 

幼稚園已需抄寫 評估制度複雜 增加學童壓力

 

現時的小朋友,在大約一歲至歲半開始,便已經在父母的安排下參加playgroup、幼兒班等等,以準備競爭,考進好的幼稚園、小學、中學。現時香港社會流行的說法是「贏在起跑線」,因此在這種社會氣氛下,小朋友成為被催谷的一群。當孩子有考試或面試機會,當然會面對更大的催谷壓力,但平日學習的過程中,所受的壓力亦非在合理範圍。

 

幼稚園學生已經有動筆抄寫的家課、要學的中英文單字或詞語亦非簡單。幼稚園務求幫助年幼的孩子能及早掌握最多的知識,並確保學生能夠入讀「好」的小學,就是他們的成功之道。同樣的情況一直延續至小學、中學,且情況更教人擔心,因為現今的評估制度較過往來得更複雜。諸如全港系統性評估(TSA),評估對象確是整個教育制度,但當學校經歷過因為TSA成績不及全港平均而受壓,自然會向老師施壓。而老師亦只有透過更多的操練,訓練學生的應試能力,從而爭取更好成績。這些正正是教育局長吳克儉談及的「操練文化」。

 

老師工作量沉重 無暇照顧學生需要

 

隨着小朋友年紀漸長,功課壓力增加外,也慢慢感受到自己在整所學校,甚至宏觀來說,相比同齡學生的學習表現如何。部分學生漸漸對學習感到無力,如高小學生可能在英語、數學等學科基礎不夠穩,就會有成績下滑的風險。這些學生並非全無學習動機,但當教師工作量沉重,在課餘時間尚要應付大量的行政工作,根本沒有空間再去照顧這些學生的學業及非學業需要。結果,老師在學校根本無法扮演如父母般的角色,去照顧學生;即使老師能夠察覺學生有異常的情況,也未必有空間能夠與學生傾談。也許慘劇並非全因學生的學業壓力而發生,但在社會對老師的職責有期望的同時,教育局卻只着重學術成績,忽略學生需要。

 

初踏進中學的門檻,部分學生已感受到學習的期望及壓力。雖然學生人數減少,或許能增加考入學額早已不足的資助大學的機會;但對於能力不同的學生,社會中卻瀰漫着「不入大學就沒有將來」的氣氛。香港社會出路單一,既不健康,也忽視學生的不同能力及才華。學生只能重覆經歷在學業上的挫敗,慢慢感知自己在學術路上沒有出口、沒有能力而失望。這等於表示,一個多年來以學習為事業的人,在學多年,卻完全沒有成就。努力學習的學生最終獲得此等評價,試問又是否公平?

 

老師工作繁重 難成學生同行者

 

同時間,年輕人踏入青春期後,面對的困難和問題更多元。人際相處、家庭問題、情緒、自身價值的建立及朋輩之間的張力,對於這群年輕人來說,都是相當重要的支持或壓力來源。老師的角色不再單純是學術上的導師,同時是學生人生旅途上的同行者,學生在面對各種壓力時的傾訴對象。但在老師工作更見繁重的中學,這些期望更見奢侈。老師的天職是以生命影響生命,但當老師在行政工作中燃燒生命,試問學生又何曾能得到益處?選科、生涯規劃等等,無疑對學生有相當長遠的影響,但老師能夠與他們商談,如何做此人生決定的時間又有多少?

 

即使學生成功跨過香港中學文憑試進入資助大學,亦不見得壓力全消。現時大學課程愈見緊迫,評核更見頻密,功課量也壓得所有同學透不過氣。而同學對於前途,也因距離踏進社會的日子越來越近,而愈來愈憂慮。現時香港產業結構單一,除了金融、零售服務業等主流行業以外,其他行業看似沒有太多的發展空間;加上大學學歷普及,亦使大學生失去過往的優勢,而面對更大的失望。教育制度、社會風氣一天如是,自殺之風難以扭轉。

 

技術訓練的教育已經過時 讓年輕人自由發揮更為重要

 

今天香港社會的病,不單呈現於政治制度,教育制度亦如是。香港教育只着重人才培訓,最終以訓練學生為適合社會經濟發展的工具為目標;對學生的自身需要、自身價值既不着重,亦不留意。現時的社會制度,只要求訓練一些服從性強的學生,但今天的社會已經不是以初級及次級生產為主,三級以及四級生產講求的是創意,技能只是其次,但一群受到教育制度挫敗的學生,又何來自信以展現創意?

 

產業結構的單一,是學生感到苦無出路的源頭。只講金融服務業、地產、零售等行業,皆沒有讓擁有不同才華的年輕人有出頭的機會。東亞文化的績效主義,更加強了學習、考試成績對學生帶來的壓力。這一切,對學生都沒有幫助。年輕人需要的,是一個讓他們發揮的空間,以及能盡展所長的想像。今天,我們思維守舊、不聽民意的政府,能做得到嗎?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