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動物園】穿山甲原來係咁進食!仲有食肉獸都怕嘅媚眼巨羚羊

撰文:花蝕
出版:更新:

早前花老師去了趟台北,作為動物園愛好者,自然不會錯過素有美名的台北市立動物園。
逛完以後我確認了一件事:這是全中國最好的動物園,沒有之一。

帶遊客看世界

按照分佈地理和類群,台北動物園的動物被劃入亞洲熱帶雨林區、非洲區、澳洲區、溫帶動物區、鳥園等若干個展區。這些展區中,和熱帶沾邊的幾個最好看,畢竟台灣是個居於亞熱帶的地區。

亞洲熱帶雨林區中,最好看的一個展區莫過於馬來貘的混養籠舍。這片區域被流水環繞,中間有個小林地,混養有馬來貘、黃麂、白掌長臂猿和某種龜。貘這類動物,長得像是長鼻子的豬,但行為更像是不兇的瘦河馬,喜歡水陸兩棲。所以在混養籠舍中,貘和龜一樣,喜歡呆在水邊或水裡。而害羞的黃麂躲在林子裡,長臂猿待在樹上。

長臂猿、馬來貘與倭河馬↓↓↓

在河馬籠舍的周圍,還展有一系列的非洲動物,獅子、斑馬、非洲象、長頸鹿自不必說,這裡還有一些大陸不太常見的物種。例如伊蘭羚羊。「伊蘭」是荷蘭語裡「駝鹿」的意思,荷蘭人第一次在非洲看到這麼大的羚羊,首先想到的就是歐洲的駝鹿,於是起了這麼個名字。因為大,伊蘭羚羊也叫巨羚。又因為個大還集群,很少有食肉動物敢於挑戰牠們。這種動物雄大雌小,但無論哪個性別,都有著漂亮的眼線,斜眼一瞄異常邪狷狂魅。在動物世界裡,可沒有哪個物種會指責這樣的外貌是「娘炮」。

台北動物園的伊蘭羚羊(花蝕提供)

另一邊的白犀牛,擁有一大片泥沼地。我去的時候,台北下了一整夜暴雨,泥地變成了泥潭。三頭白犀牛或躺或臥或立,在泥潭當中怡然自得。犀牛這樣的厚皮動物,皮膚上常有深深的褶皺,裡面常常會藏有寄生蟲。在泥裡打滾,能解決掉寄生蟲,讓牠們更加舒適。

台北動物園的白犀牛(花蝕提供)

非洲動物區還展有斑鬣狗、數種狐猴、狒狒、黑猩猩、大猩猩等動物。這些動物都有濃厚的非洲特色,把牠們聚集在一起,加強了一種明確的異域感,能讓遊客對非洲生態了解得更加全面。台北動物園的澳洲動物區、溫帶動物區、亞洲雨林展區也有類似的格局。

更讓人感慨的是,台北動物園的視角,並不只停留在哺乳動物和鳥類這樣與人類天然更親近的物種上。園內還有兩棲爬蟲館和蟲蟲探索谷這樣的區域,科普這些通常不太被人重視的物種。

在動物園的門口,還有一片實驗稻田,這是一塊做生態農業教育的地方。台北動物園的園長,曾在此帶著小學生勞作,宣傳和田鱉等稻田生物和諧共存的理念。在這片試驗田的周圍,立著田鱉、花龜、中華鱉、台北纖蛙的雕像,這些動物的鑒別特徵都很精確(沒錯,連那個Q版的田鱉都不是亂塑的)。這樣的自然教育,已然超越動物園自身的疆域了。

台北動物園的動物雕像,鑒別特徵都很精確。(花蝕提供)

從優秀到極佳

只要有上面這樣的場館和自然教育水準,一個動物園就能算是優秀。台北動物園中最讓人拍案叫絕的,是有一片台灣動物區。台灣動物區中飼養了21種台灣的本土物種。每一個種,都能讓你感受出園方對牠們的熱愛。舉個栗子,台灣鬣羚的展區,就擁有教科書一般的場館設計和豐容水準。

台灣鬣羚是台灣現存唯一一種野生牛科動物。在大陸,牠們有個親戚叫中華鬣羚。這兩種動物的脖子中間都有一行鬃毛,看起來非常瀟灑。若是把這兩個種放在一起,外貌上的差別顯而易見:台灣鬣羚是棕色的,中華鬣羚更偏灰黑色。

鬣羚是一類山地動物,喜歡爬高高。這樣的習性和西北的岩羊很像,因此,如果能像瀋陽森林公園那樣,建一個人造的假山讓牠們爬就很好。台北動物園就建了這麼一座山。更為漂亮的是,他們還結合了台灣的環境特點,在假山上接上流水做了個人工瀑布,在山石間種上了滴水觀音。這樣的設計,似乎讓人一眼看到了台灣的原生山林。

看看鬣羚展區貼心設計及其餘兩位大明星↓↓↓

但最頂級的自然教育,莫過於讓自然自己展示自己。讓活生生的穿山甲表現自身的行為,那會比展板更為重要。台灣動物區的穿山甲展館是怎麼做的呢?

豐容自不必說,飼養員為穿山甲營造了頗為自然的環境。整個穿山甲展館都在室內,要在室內做到這一點需要費心思。為了讓日行的人類遊客看到夜行的穿山甲的行為,飼養員通過白天的定時餵食,讓穿山甲在早上會醒來一次。如果你在早上11點左右去圍觀,就有可能看到這一幕:

穿山甲擺弄著透明的長條食盒,又細又長的舌頭在其中刮取食物。原來牠們的舌頭是這樣的啊!原來牠們是這樣吃東西的啊!原來牠們狼吞虎嚥的樣子這麼可愛!

如何面對本土物種,是每一個動物園都應該思考的問題。大陸的動物園,熱愛飼養獅子、長頸鹿、斑馬、河馬、犀牛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非洲動物,但常常卻忘記了身邊的動物。其實,大陸的東北有狼有鶴有狍子,西北有雪豹有猞猁有黃羊,東南有鬣羚有琵鷺有勺嘴鷸,西南有長臂猿有雲豹有金貓,但沒有哪一個動物園會像台北動物園這樣重視本土物種,建上一座如此優秀的本土動物區。

台北動物園

【本文獲「花蝕」授權轉載,微信公眾號:NewMediaBusi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