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文化展中篇「天下三分」 以出土文物呈現漢末三國鼎立盛況

撰文:跟住三國去旅行
出版:更新:

編按:三國志文化展於2020年七至十月在深圳南山博物館舉行,可惜因疫情關係,很多三國迷都無發前往參觀,下文作者用文字和圖片為大家報導了是次展覽的內容,讓大家安坐家中也可以「參觀」三國志文化展。

01開講為全新用戶分享平台,點擊此處進入01開講盡情探索!

文章原文刊於01開講

三國志文化展。(作者提供)

大約1800年前,以東漢王朝的混亂為發端的三國時代,隨着眾多武將的榮枯盛衰被記錄下來,成為帶有歷史性的傳說而普及。因此,又產生了詩文和繪畫,還有像關羽那樣集尊崇於一身的「神化式」武將——這些便成為了如今豐富多彩的「三國志文化」。

三國志文化展。(作者提供)

三國志文化展於2020年七至十月在深圳南山博物館舉行,是近十年來規模最大的三國文物展,南山博物館在南頭古城附近,南頭古城又名新安古城,已有1700年歷史。今年初,三國志文化展已在北京展出,2019年的展覽是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進行。今次的南山三國展覽由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南山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聯合主辦,南山博物館承辦。是次展覽是由17省市博物館、36個文博單位共同籌備,展出170餘件蘊含三國歷史和文化的文物,給熱愛三國的觀眾得到史書和演義之外的直觀感受。三國時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三國也是後人廣為傳頌的話題,希望通過展覽回溯風雲激蕩的三國史,追思三國人物的忠義、仁德、孝悌等美好品質。

展覽海報。(官方圖片)

上一篇介紹了「前言」及「強漢傾頹」展館,今篇會帶大家參觀「天下三分」展館,而最終篇是「三分歸一統」展館。

「天下三分」展館。(作者提供)

天下三分

「魏、蜀、吳——三國鼎立」,分別從曹魏的故地河北、河南,蜀漢的故地四川、雲南、陝西漢中以及東吳的故地湖北、赤壁等地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出土文物,呈現了大量漢末三國時期的兵器、印章,讓人們瞬間回到那個金戈鐵馬的時代。

左圖為東漢擁篲捧盾石墓門,1977年郫縣蘭家院子出土,門上所雕刻的分別是手捧盾牌的「求盜」和手拿掃帚的「亭父」,他們是漢代負責開關亭門和捉拿盜賊的亭卒,雕在墓門上有辟邪之用。右邊的「亭父」偏胡人形象。

灰陶搖錢樹座在重慶市豐都縣林口墓地二號墓出土。搖錢樹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能生長出銅錢的神樹,而且在取錢後還能如韭菜般的反復生長,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且這個神樹還有辟邪禳災,保佑人們升靈成仙等其他附加作用,故此說搖錢樹是古人對金錢崇拜的一種認知,也是希冀以此達到羽化成仙,永保富貴的一種願望。在樹下是一種用灰陶製作的基座,其上有巨大的圓雕獅狀瑞獸辟邪,旁邊是三足金烏、背上的三足金蟾,都是是漢代神仙思想的體現。其造型令人稱奇叫絕,歎為觀止,稱得上是中國古代藝術之魂寶奇。

騎士與馬都披上冑甲,驍勇善戰,絲豪不畏懼。

武士出征銅擺件,三國蜀,雲南省博物館藏。(作者提供)

【↓↓↓點擊下圖欣賞更多展品↓↓↓】

+4

銅蒺藜,可以說是一種仿生器物,來源於野生植物白蒺藜長滿尖刺的果實,故得名。相傳為諸葛亮發名,為了阻礙敵人行軍,於是將金屬蒺藜撤在敵人必經的路徑上,能夠使經過這裡的敵人戰馬或人腳被紮傷。使用時隨手拋擲蒺藜,三尖撐地,一尖直立向上,推倒立尖,下尖又起,使接觸它的人不能避其鋒銳而被刺傷,因此在古代戰爭中,多用來在對抗中根據地形、環境進行拋撒,刺傷敵方的馬匹和士卒,故也稱之為「紮馬釘」,是一種十分有名的防禦暗器。

三國時代,西蜀諸葛亮六出祁山征討北魏,曹丕之子魏主曹睿命司馬懿率軍迎拒。魏軍追趕行軍路上發現道路佈滿了諸葛亮退軍撤下的蒺藜,許多人和馬的腳部被紮傷,無法繼續前進,司馬懿乃下令派兩千人穿著厚底軟木履為大軍開路,於是蒺藜全紮在木履上,然後道路打通了。

銅蒺藜,三國蜀,勉縣博物館藏。(作者提供)

曹操墓自發現以來,其畫像石內容引起較大關注。曹操墓畫像石的內容為東漢末期常見畫像石的題材,以孝子、烈女的故事為主體,兼有少量的刺客故事。

+3

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發佈「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搶救性發掘的一座東漢大墓,經權威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確認為魏武王曹操高陵」。

「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石牌的意思就是魏武王(曹操)常所用(經常用來)格虎(和老虎搏鬥的)大戟。 三國魏秉承漢代遺風,漢代的武官和猛士,是有鬥獸的愛好的。一是體現自己的勇猛和無畏,二是訓練自己格殺的技術。

《袞雪》摩崖石刻,遠在陝西漢中石門隧道以南褒河激流中的巨石上,褒水浪花飛濺,如飛雪翻滾,曹操見此盛況而書「袞雪」二字,遂成千古美談。「袞雪」石刻高67釐米,寬148釐米,字徑45釐米,隸書橫排,堪稱隸書之典範。左側「魏王」小字屬魏碑體,可能為後人所刻。該摩崖雖歷經千年,但字跡清楚神韻猶存,筆觸圓渾流利,柔和而有力,為「石門十三品」之一。

曹操到漢中兩次,一次為征張魯,一次與劉備爭漢中,「袞雪」被認為是曹操手筆也不無可能,且為曹操唯一存世手跡。清代羅秀書在《褒穀古跡輯略》中對「袞雪」評價為:「昔人比魏武為獅子,言其性之好動也。今見其書如此,如見其人矣」。原刻石於1971年因修建石門水庫,連同石門前的石門頌、石門銘、大開通等摩崖石刻遷至漢中市博物館。

袞雪摩崖石刻拓片,東漢,漢中市博物館藏。(作者提供)

曹操二號墓出土鎏銀銅張合器一件,形體豐滿厚重,造型為歷代出土僅見,是一項極其重要的發現。該器出分為左右對稱兩部分,下部為對稱的半圓桶狀,上部各有一耳,耳上部外移,上耳部有榫卯,左右兩半可以自由開合。

鎏銀銅張合器,發掘報告稱之為「樂器」,誤,此應屬食器,是古時製作雪糕的用具。雪糕,一種消暑的甜食,漢魏時稱作「醴」。 《開元占經·甘氏中官佔五·天乳星占三十五》曰:「天乳一星,在氐北」。《甘氏贊》曰:「天乳甘露,醴酪充飴」。「醴」,膏狀的奶製品,今稱雪糕;酪,乳酪。

漢魏時期,曹操善於用冰,他在鄴城建立了冰井臺,有冰井和冰室,用於儲冰,冬天的時候將冰補入,夏天的時候使用。冰井和冰室,相當於現在大型的冷庫、冰窖或冰箱。夏天的時候,冰塊與乳酪、奶油等混合,可以製作各種樣式的冷飲以供貴族食用。西高穴一號墓為冰室大墓,墓中有冰井,因而二號墓出土了製作雪糕的用具。

弩機為最早見於戰國早期的武器,盛行於兩漢及魏晉。該弩機由郭、牙、望山、懸刀和鍵等部分組成。弩機郭面右下刻有:「正始二年五月十曰,左尚方造,監作史晁泉,牙匠馬 廣,師張白,臂匠江子,師王阿」,郭側銘文五字:「武百六十六」。正始二年(241年)是三國時魏齊王曹芳的年號,得以證明此為魏弩。「左尚方」是魏國掌管兵器鑄造的機件,這件弩機銘文體現了魏國權責分明、管埋嚴格武器鑄造制度。

銅弩機,三國魏,臨沂市博物館藏。(作者提供)

礌石是石質的護城武器。三圍新城遺址東惻城南側牆角及城內地層中發現一百多枚礌石,礌石粗加工呈圓形,表而凹凸不平,從城門高處拋落禦敵。

礌石,三國魏,合肥三國遺址公園藏。(作者提供)

鐵撞車頭:

曹休墓中發現的一男一女,男的就是墓主人曹休。根據史料記載,曹休投奔曹操的時候應該有十七八歲,到他去世的時候,應該有50歲出頭。經過骨骼鑒定,年紀上是符合的。另外,專家們對男性骨頭的骨密度進行檢測後,發現它是一個30多歲人的水準。為什麼?一是因為他生前的營養很好。二曹休是練武之人,所以骨密度不同於一般之人。至於那位女子,經檢測她的年齡在40歲左右,專家推測應為曹休的夫人。

+5

東吳大墓是國內迄今發現規模最大、結構最為複雜的六朝墓葬。其前室頂部的巨型覆頂石、前後室四隅的獸首形石燈檯、後室的大型虎首狀石棺座等,都是這一時期同類墓葬設施的首次發現。在大墓的後室內發現了三組共六件虎首石棺座,每個石棺座的兩端分別雕刻着虎頭與前爪形狀。以虎首狀石棺座作為承放葬具的棺座,在南方地區六朝墓葬中是首次發現,一方面印證了墓主的身份等級之高,同時也昭示了虎視天下的雄心壯志。墓主身份仍是未解之謎,但從墓葬規格來看,基本確定為帝、王級別。有學者推測稱,此墓很可能是孫權稱帝後,將其父孫堅之墓遷來,並按帝王之制重新下葬的「高陵」。

乘騎水鳥飾變形羽人紋銅鼓,非常有廣西特色的銅鼓,鼓面有青蛙和騎馬人、鳥等裝飾。

乘騎水鳥飾變形羽人紋銅鼓,吳廣西民族博物館藏

大泉五千是中國古代錢幣的一種,傳世極少,早期評為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至今發現的也是非常的少。當時,貨幣鑄造非常混亂,鑄造了大量的虛值貨幣,大泉五千也在這一時期面世。可能因為大泉五千面額較大,流通受阻,所以鑄造量極少,存世更是稀有。

大泉五千,三國吳,南京市博物館藏。(作者提供)

當代社會交往,無論東方、西方,也無論商界、學林,大抵陌生人初次見面都會遞上自己的名片。其實,這類介紹自己的通名工具至遲在漢代就已經存在了,當時稱作名刺或是名謁。尤其前者,日本現在用漢字表達「名片」,仍是寫作「名刺」(めいし),證明兩者之間密切的繼承關係。

史綽名刺,三國吳,鄂州市博物館藏。(作者提供)

1996年,湖南長沙五一廣場走馬樓西側工地發掘出歷代古井60餘口,其中22號古井打撈出約17萬件竹簡,如此巨大的數量,完全超過了當地歷年間發現的竹簡總和。專家和學者們為了弄清楚走馬樓竹簡的文字內容,便進行了長達數年的修復和研究,他們發現17萬多片竹簡,字數超過了200萬,而且均為三國時期吳國的紀年簡牘,其中包括了當時的曆法,文書,民籍和賦稅等內容。另外,在專家們夜以繼日的努力之下,諸多的歷史謎團也開始被慢慢揭開,比如吳國徵收徭役的形態。

走馬樓竹簡,三國吳,長沙簡牘博物館藏。(作者提供)

人面紋瓦當,現藏於南京市博物館的人面紋瓦當出土于南京大行宮地區,也見於江甯上坊孫吳大墓。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的發現,證實今天的大行宮地區位於當年孫吳的苑城範圍內,苑城是孫吳宮苑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時周圍還有兩座重要的宮城——太初宮和昭明宮。江寧上坊大墓,規模宏大,外形獨特,考古表示是孫吳皇家宗室墓葬。其他在清涼山、張府園等地的考古遺址中也有人面瓦當出土。

【↓↓↓點擊下圖欣賞更多展品↓↓↓】

+11

繼續閱讀:南山博物館看三國志文化展之三分歸一統

內容提供:跟住三國去旅行

作者三國歷史文化深度遊專頁:http://www.facebook.com/depthtour

01開講為全新用戶分享平台,點擊此處進入01開講盡情探索!

(以上文章內容為用戶提供,並不代表香港01官方立場及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