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猛太極拳——陳法科

撰文:武備志編輯團隊
出版:更新:

太極拳素來予人感覺柔和,其中尤以楊式架子流傳最廣,武術界甚至有「誰知豫北陳家技,卻賴冀南楊氏傳」一說,意謂太極拳雖創自陳家,卻由楊家發揚光大。可是在民國年間,陳式太極拳出了一位人物,不僅再度令陳式太極開枝散葉,還讓世人見識到太極拳剛猛的一面。他就是近代陳式太極宗師——陳發科。

陳發科(1887—1957),字福生,河南溫縣陳家溝人,陳式太極拳第九代傳人。他的曾祖父乃楊露禪之師陳長興(1771—1853,由架式工整,故又被稱為「牌位大王」),父親陳延熙亦是陳式太極拳的高手。所以陳發科從小便師從長輩習拳,但真正用功還是在14歲以後。據聞當時陳發科因受長輩訓斥,終於決心下苦功練拳,以免辱沒家聲。

結果歷經三年時間,陳發科技藝大進,在同儕中享負盛名。1926年,正值是軍閥割據的年代,溫縣附近的幾個城區都被土匪攻佔。縣政府便到陳家溝,請經已成名的陳發科帶同學生,充當守城的護衛隊。按陳發科的學生洪均生(1907—1996,陳式洪派太極拳創始人)記述,陳發科受聘後,先後輕取了一個前來挑戰的武師,以及領兵攻城的賊首。陳發科由此得到眾人認可,正式成為了陳氏太極拳新一輩的代表人物。

1928年,陳發科的堂侄陳照丕被南京市長魏道明高薪拙角,前往南京授拳,轉而把自己在北京的教務介紹給陳發科。陳發科去到北京後,很快招收了一幫弟子,包括先前提到的洪均生,以及北平國術館名舉董事許禹生(1878—1945,北平體育研究社發起人,精通陳、吳等各派太極拳)。

洪均生,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xSJFlT

陳發科在北京最有名的一件事,是為某場擂台賽擔任裁判及顧問。當時的比賽規例沒有分體重級別,以十五分鐘為一局。陳發科認為比賽時間太長,耗費賽會時間之餘,亦不能如實反映搏擊狀況。現場有武師不認同,並希望與陳發科切磋求證。結果陳發科很快就以太極拳的勁法將對方打倒,讓場中不少人首次見識到了太極拳的搏擊技巧。爾後,陳發科又在民國大學內示範陳式太極拳法,其「震腳」功夫威懾全場。陳式太極拳以纏絲勁作核心,配上陳發科剛烈的打法,武術界便流傳著一句「不意陳君標異幟,纏絲勁勢特剛強」,以讚譽陳發科突破傳統框架,向世人展示了太極拳剛猛一面。

(纏絲勁為陳式太極拳的基本功之一,練時亦要緩慢,以此建立肢體與丹田間的連結)

(陳式太極拳有很多發勁動作,最著名的例子有老架二路炮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陳發科會在公園等地授拳,並經常與來訪者切磋交流。正是這種開放求實的態度,讓陳發科門下能人輩出,並且贏得其他各派名家的尊重。著名吳式太極拳家王培生(1919—2004,北京推手隊隊長,精擅太極拳和八卦掌)便曾經訪問過陳發科,指陳發科實力雄厚,而且不吝嗇跟後輩交手。

1957年,陳發科逝世,終年70歲。他門下的洪均生,在濟南開創陳式洪均生一脈,以新型的方法傳承陳式太極拳。至於另一名弟子馮志強(1928—2012,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創始人),則經常越洋講學,把陳式太極拳傳至日本、歐美等地。

(馮志強在日本的混元太極示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