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昆吾劍法

撰文:武備志編輯團隊
出版:更新:

八極拳以大槍聞名武術界,而在大槍以外,其實亦兼善其他兵器。在李書文——劉雲樵一脈中,便承傳了一套極具特色,又來歷神秘的劍術。它在李書文手上發揚光大,但究其根本,又與「武當派」、「荊楚長劍」等民間符號難脫關係。

藉著研究它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武術發展的多樣性,以及各流派之間的交流與區隔。

這就是【武備志】今天要介紹的「昆吾劍法」。

李凌霄的《昆吾劍譜》

現時最早有關昆吾劍法的文字記錄,當數1935年的《昆吾劍譜》。但其作者卻非八極門人,而是滄縣武術家李凌霄。按照他在書中自序所寫,「昆吾」本是古代劍名,可追溯至《列子‧湯問篇》。據聞其時周穆王討伐西戎,西戎無奈下只得奉上昆吾寶劍。此劍極其鋒利,「用之切玉,如切泥焉」,可謂上古神器。

由是者,昆吾劍就成為了後世劍家所神往的對象,更有人偽託其名、自創劍法,這便是昆吾劍法的由來。李凌霄本從學於昆吾劍傳人劉振祥,因未感滿足而再向師公戴三之侄求教,終於得其堂奧,甚至認為其他各門劍法,都無出昆吾劍之右。

為了傳承所學,他與商人殷景純合作,在民國24年出版了這部《昆吾劍譜》,從此,昆吾劍法便在歷史中留下了身影。

李書文的八極劍

問題是:縱觀整本《昆吾劍譜》,都未見任何與八極門有關的線索,而李凌霄也不曾跟李書文等人交好。哪李書文傳下來的昆吾劍法,究竟是純粹同名,還是另有緣由?

按照現存流行說法,昆吾劍法乃李書文體系中,一門較為晚出的武術。1931年,李書文應李景林的邀請,到山東國術館擔任總教習。而李書文另一名弟子張驤伍,亦在山東黃縣負責治安工作,師徒二人便藉機一起切磋武藝。其時,張驤伍除了八極拳外,亦從武當劍家宋唯一身上習得了昆吾劍法,故張驤伍便主動邀請李書文比劍。結果不出數個回合,李書文就以自己的劍法擊敗了張驤伍。張驤伍佩服之餘,亦把昆吾劍法的精要授予李書文,希望他能將昆吾劍法再作提升。李書文遂把他的拳、劍心得,揉合原來的昆吾劍法,最終形成了昆吾劍及昆吾劍二路,其中二路又被稱為「八極劍」。

(台灣國術界對昆吾劍法的介紹,清楚提到了李書文與張驤伍交流的事蹟)

由此可以肯定,李書文所傳的昆吾劍確實與李凌霄無關,至少李凌霄本人並沒有對八極門的八極劍產生過重要影響。

錯綜複雜的昆吾劍法
然而,這並不代表兩者就完全沒有可比之處。首先,既然宋唯一所傳的武當劍中亦有昆吾劍法,那某程度上證明了昆吾劍法並不惟一家所獨尊。李凌霄與張驤伍所習的昆吾劍法,可能不過是同宗不同流。

另一方面,假設上文的故事屬實,那李書文顯然也是懂得劍法,並非常了解昆吾劍的特性(縱使坊間常言他是把槍勁融於劍中,但要如此純熟運使一柄陌生的兵器,其實可能性不高),而李書文出生的地方,又與李凌霄所居的滄縣同屬滄州地帶,故此不能輕易排除掉兩者間的承傳關係。

事實上,若把《昆吾劍譜》所載的技法與八極劍稍作對比,便能發見兩者確實有不少相似之處。例如武壇黃偉哲老師示範的昆吾劍套路,就有一式與《昆吾劍譜》所載的「金針入地」近乎一致:

(見0:09)

《昆吾劍譜》中的「金針入地」,用法為「如敵人來刺我右肩。則右足向西北上步,左足向前,與右足並立。右手用劍劈敵人之上腕」,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n34k3g

今天封面圖的架式,則與「伏虎式」相同:

(見0:15)

《昆吾劍譜》中的「伏虎式」,用法為「如敵來刺中平劍。則右足向前上弓步,用劍橫截敵人之裏腕」,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n34k3g

當然,即便撇開所有歷史爭議,昆吾劍法本身就極具研究價值。從技術層面上講,八極門承傳的昆吾劍二路就揉合了很多發勁的元素,對練習拳架亦有幫助:

(昆吾劍二路,即八極劍的示範片段,可以見到不少短促發勁的動作,或可由此佐證李書文以槍入劍的說法)

而李凌霄的《昆吾劍譜》,則記載了不同劍招的具體應用方法,其中尤以削敵手腕之法最為多,完全符合短兵的應用法則。例如第十式「力劈華山」,用法便為「敵人在後刺下劍。則右足向前上半步,身隨劍由左方轉回。反截敵人之腕」:

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n34k3g

《昆吾劍譜》第十式「力劈華山」,謌曰:敵人從後襲我背 珠簾倒捲轉身揮

而第十五式「抹式副手」,則是「右手持劍,向前平壓敵人之腕」,「如敵人來刺胸前。身微後仰,用刁法取敵人之腕」等:

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n34k3g

《昆吾劍譜》第十五式「抹式副手」,謌曰:敵人來刺我的胸 祥雲捧日刁抹行

 

所以,若單由實用角度出發,八極劍及《昆吾劍譜》其實從無技術矛盾(甚至根本是相通),如果習者能夠兼而習之,並作多方對比,必然一定有所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