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吐浮沉 白眉虎將——張禮泉

撰文:武備志編輯團隊
出版:更新:
張禮泉的出家照片,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xcS3kq

過去【武備志】曾經介紹過白眉拳的歷史和特色,今天則重點講述一下白眉宗師——張禮泉的生平故事。

張禮泉(1882—1964),出生於惠州一個小商人家庭。受當地武風影響,張禮泉自七歲起便跟隨東江一帶的拳師習武,更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興中會。1900年,張禮泉因為興中會事敗而一度避居新會。其後他在當地打死了一名惡霸,惟有再度折返惠州,不久又投奔在廣州的族叔。

據聞在廣州期間,張禮泉遇到了一個懂武的年輕僧人。嗜武的張禮泉便請他當場示範幾套拳法,其中便包括惠州武術的經典套路「九步推」。結果這位僧人憑藉幾下簡的動作,就將張禮泉打倒,有說還在他的下巴留了一道創疤。張禮泉立刻把握機緣,跟隨僧人到光孝寺,想拜入其師竺法雲禪師門下。經過三天時間的懇求,張禮泉終於打動了禪師,答應收他為徒。不過由於禪師三年之後就要回到四川,便特定為張禮泉設計一套教學方法,讓他能夠在短期內學全白眉拳的訣竅。就此,張禮泉便成為了白眉派首位俗家弟子。

1912年,張禮泉在廣州懷安里創辦「勵存國術社」,其名源於張禮存的字「勵存」。他以一身白眉派拳術擊敗很多前來挑戰的武師,有廣州的報章甚至以此作專題報道,讚譽張禮泉為「東江猛虎」。

1929年3月,兩廣國術館在廣州東校場成立,從北方邀請了五位名師南下傳藝,分別是自然門萬籟聲、內家拳傅振嵩、北少林顧汝章、大聖劈掛耿德海及查拳王少周(一說為太極拳李先五),這便是近代武術界赫赫有名的「五虎下江南」。與之相對應,張禮泉、莫家拳林蔭棠、龍形拳林耀桂、老洪拳賴成己及羅漢拳黃嘯俠,則被合稱為「南方五虎將」。雖然因為黨爭關係,兩廣國術館很快就被解散,但這批南北宗師,確實合力開創了南方武術的一個盛世。

1930年代,張禮存曾一度赴南海河清鄉,向何濟公家族(廣州著名藥行,創辦人為農家子弟何福慶)的何輯蓀、何國聰兩兄弟授武。及至抗日戰爭爆發,張禮泉回到了惠州桃子園,期後則長駐在黃埔軍校校舍,參與抗日事宜。

為了改善抗日部隊的近戰能力,張禮泉特意創編了「勵存刺槍術」及「大刀術」,教予黃埔軍校的學生。他本人又親自參與了革命軍第十九路軍,在1937年的上海淞滬一役中奮勇抗戰。

1938年,廣州淪陷,張禮存返抵家鄉惠州,繼續在東江地區擔任抗日游擊隊的武術教練。抗日戰爭結束後,他回到廣州擔任廣東省諜報機關的武術教官。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張禮泉為了逃避政治迫害,輾轉來到香港。有說他開辦了藥店「保和堂」,亦有言他書粉嶺落戶隱居,並在聯和墟一帶擺地攤謀生。後來在昔弟子的安排下,他去到了元朗居住,故元朗大旗嶺村和軍地村也曾留下了白眉派的種子。

事實上,按張禮泉的弟子介紹,白眉派的稱號亦是他來到香港後才正式定名。蓋因當時香港的東江拳技眾多,有人遂問起張禮存的所屬流派。經過與徒弟的一番討論後,張禮泉最後決定以始祖「白眉上人」命名,以示忠於師承。

1964年夏天,張禮泉病逝,終年82歲。此後他的三個兒子,便肩負起發揚白眉派的重任。慶幸的是,在他們父子的努力經營下,白眉派歷來人材輩出,亦有不少社會名人投奔門下,其中便包括了四大探長之一的顏雄。據聞顏雄曾經在荃灣遊樂場見過張禮泉的三子張炳發出手,於是對白眉拳術心生嚮往。現時全球白眉武術總會的前身,便是1973年由顏雄發起成立的白眉國術總會。

(現時香港白眉派的主要傳播者鄭偉儒師傅,便是張炳發的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