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A·詠春】依賴黐手感覺進行搏擊的好壞

撰文:來稿文章
出版:更新:

作者:刀下留人

經武備志團隊編輯

 

參考過斷水流大師兄及郭倫的文章,詠春黐手大家都概括很多,想重點從個人經驗表述關於以黐手感覺來進行搏擊的好壞。以下由訓練經驗、詠春戰術到搏擊經驗,欲提出詠春能夠如何演化。

相關文章:

 

缺少思考訓練

我認為現代詠春訓練缺少了思考訓練。如果拳館本身的教學基礎非常著重黐手及詠春對詠春的應對技巧,學員一直只能體會如何以本能反應及觸覺去找機會及空間進行攻擊防守。但事實上,比起觸碰反應,對不同攻擊的預測才是搏擊成功的關鍵。若然你能夠預測對手下一步行動,很大機會你可以找出對手空隙來反擊,而防守反擊的打法正是詠春短橋的強悍之處。

耕手(圖片擷取自子貓物語Blogspot:http://bit.ly/2qtoGU4)

但預測反擊的前提,是學員必須體驗與思考不同武術的技擊方法。遺憾地,部分詠春師傅並不鼓勵學員去思考及挑戰現有訓練做法。舉例,在學習技擊應對的時候,其中一個例子我們會用耕手去應對body shot。有師傅會鼓勵攻擊者「慢慢做」,防守一方非常安心以耕手來應對還擊。但在搏擊中,你的對手真的會刻意從中距離緩慢地打一個下身拳嗎?若果對手change level-先頭再身再頭的快速組合拳,我並不認為大部分詠春使用者在現有的訓練下,能夠以直覺作出拍手耕手攤手一氣呵成的反擊。(題外話:如果丁浩的反應敏捷如此或者尚有機會)

若然你是面對一位泰拳選手,很多學員的打法都是一樣擺樁,然後等待對手碰上你的雙臂來進行黐手的打法。在這樣的情況下,沒有被對方一招鞭腿爆頭已經非常走運。當然,不少拳館與其他武館有定期交流,但並不見得很多師傅把搏擊得著融入了日常訓練。

 

如何將控制置於戰術

戰術方面,先不談抗打體能等等問題,純粹討論拳法上的考慮。

我認為詠春的打法是非常講究控制。控制有很多層面。對其他非地戰拳術,迴避勾拳與踢腿是關鍵。中距離我會多用踩腳及低掃,主要針對膝頭以減低踢腿的風險及力量。這是招式控制。不貿然直入中路,以防閃身勾拳,多與對手從45度角騷擾(打外門),這是距離與角度控制。當對手不耐煩想入線近距離用肘擊,利用黐手距離一兩秒的黃金時間,可以加快節奏運用反扱然後斬頸或出拳。若然對方死守,會嘗試加快圈腿45度角用斬手或掌擊來瓦解防守再攻擊。這是節奏控制。很多時候,不論攻擊或防守,都有機會偏離中線,但原則上是要觀察對方的形來選擇避、碰,甚至以拳換拳,來達到下一步控制。當然亦有很多時候會失敗。對方中了一次反擊,便變得非常小心,加遠距離,採用更多組合來混淆你的打法。加上抗打能力及體能差別,詠春習者在剩餘時間苦無其他技巧還擊。

不論以上推論是否識用於所有詠春者,亦不論以上戰術的成敗,關鍵問題是,現在多少詠春訓練會有這樣的思考機會及搏擊理解能力?除了「慢慢做動作,黐手靠感覺,個個擺晒莊,距離唔洗望」,有多少在主流詠春拳館學習的朋友能夠跳出中線的框架,嘗試搏擊打出不同角度的拳、掌、踢還擊?

(編按:武備志曾訪問江志強師傅時,他亦指出不應死搶中線)

 

搏擊訓練之重要性

必須要強調,本人並非刻意針對詠春師傅,亦不認同只靠詠春能對應所有招式。我其中一位師父曾學習不同武術,對於詠春式的訓練雖然執著,但他也非常鼓勵搏擊訓練。

你哋諗下點打啦,唔好成日痴埋一舊係到黐手。
筆者師父

還有「我唔理你實戰出咩拳,總之依家做足動作,加啲力打但唔好打死人」、「直線打唔到斜線打到,唔通你唔打」、「人哋起腳你唔避用手檔,斷咗啦」以上等等都加強了我對於詠春在搏擊的應用認知。其實詠春要與現代博擊銜接,是一步之差,千里之遙。若然鼓勵多思考多嘗試,詠春以招拆招的邏輯訓練對於即時搏擊理解是一大優勢,學習其他武術亦會事半功倍,但如果大部份詠春使用者堅持詠春是萬能,詠春能以所有中線理論應對其他拳法,其實等於自欺欺人。

以當今潮語來形容就是佛系詠春:

不思考,不走位,不迴避,緣份一到,個個黐手變葉問。
刀下留人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武備志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