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道】港隊明赴日本集訓 迎戰仁川世錦賽

撰文:賴家俊
出版:更新:

有不少武術運動,雖然未列入奧運或亞運比賽項目,但在香港仍然有不少「粉絲」支持,當中更有總會負責選拔選手,參與界別的世界級賽事。今年9月14至16日,假韓國仁川便舉辦每三年一次之第17屆世界劍道錦標賽(17WKC),《武備志》特此邀請其中兩位港隊成員和總教練岸川先生(Roberto Kishikawa)接受訪問,談談香港劍道隊出戰狀況!

香港劍道代表隊一眾成員,與岸川教練(第二排左二)及香港劍道協會會長黃寶傑(第二排左三)合照。(受訪者提供)

新秀初戰世錦賽心情緊張

今年香港共派出七男七女參與是次國際盛事,當中學習劍道己13年的郭泓瀚是第一次出戰國際賽事。有別於大多數隊員在香港學藝,郭泓瀚是於加拿大學藝。在加拿大讀書期間,在日文班遇到一位中學同學,經他介紹下開始接觸劍道,起初見劍道所戴盔甲很有型,抱著買一套放在家可以威一下!怎料一學便不能自拔,6年前回流香港工作,仍然繼續在香港找劍道館學藝。問起他二十歲初才接觸這門武術,如何可以堅持學習十多年?郭表示:「劍道表面上只有數個得分位,但練習久了你會發覺要做好這個也不容易。加上自己有不服輸性格,希望精益求精做得更好。自己好勝心,也以身邊師兄弟做對手,不甘心做最弱。而且覺得自己很遲才學劍道,因此會更加下苦功比其他人練更多。」

初戰世錦賽的郭泓瀚(左二),為了應對歐美選手較大身型鍛煉體能。(賴家俊 攝)

將出戰團體賽的郭泓瀚表示刻下心情十分緊張,還要代表香港是從未試過。除了分男女子組外,劍道不分鍛位、身高和體重差別。由於他與一般亞洲選手一樣身型不高大,但很多外國選手可能有七尺高,因此他在體能和技術訓練上,都有針對遇上這些比大身型大很多的對手會如何應付。

前港隊劍擊手轉戰劍道

另一位出賽仁川國際賽的劍道選手,不得不提出戰個人和團體賽的楊振宇。楊振宇今年42歲,二十多年前體院還是銀禧體育中心年代,已入選香港精英運動員、香港劍擊隊代表,退役後轉習劍道,今次第三次代表香港出戰國際賽,是港隊其中一位大師兄。

「為何你會由劍擊轉習劍道?」小記好奇問。

「當年劍擊經常在新伊館練習,上落堂時間經常會遇到旁邊劍道班上下課,那邊有些選手也是劍擊界的前輩,當年都無意思學劍道,但當退役後,這些劍擊前輩邀請我嘗試下學劍道,結果一學二十年。」

學習了多年劍擊和劍道,作為運動員的他覺得兩項運動有何異同?「劍道選手年代,大家全部時間都聚在體院(銀禧)練習,但劍道除了跟港隊集訓外,平時還會回歸自己所屬劍道館各自訓練。另外,劍擊只是一們純粹運動,以得分為目標;劍道雖然也以得分為目標,但涉及更多,例如與教練關係,教練除了教技巧外,還包括個人修養和劍德,不能單單視為一門運動。」

「但另一方面,兩種運動打的方法不同,但大家都是想怎樣捉贏一盤棋,同樣要做好前期功夫。劍擊年代所培養的心理、時間安排和如何揣摩對手,都能夠轉化用於劍道。」
 

 

劍道選手楊振宇,二十年前由劍擊選手身份退役,轉戰劍道學習。(賴家俊 攝)

雖然楊振宇已經從精英運動員身份退役,劍道選手身份資助也大不如獲政府一級發展的劍擊,但他仍然投入劍道運動二十年。「我喜歡劍道所帶來團體樂趣。在港隊和自己館內,師生關係很密切,如父子關係看著你成長,運動以外也教你很多東西。劍擊年代都有團隊精神,但與隊員關係只是隊友;但在劍擊,大家成員是一個家庭。劍道常說『交劍知愛』,劍道以外我認識了很多朋友,我不懂日文,但透過劍道認識了很多日本當地選手,大家會談劍道、談生活,很融洽!」

+2

港隊教練:香港劍道仍在雛型階段

港隊總教練岸川老師,亦是劍道界傳奇人物。岸川老師自幼生於巴西,自5歲起習劍道,曾五次代表巴西國家隊於世界劍道大賽得獎,自2003年起出任香港代表隊總教練,亦是全日本劍道連盟8段。
 

香港劍道隊總教練岸川先生,自2003年出任港隊總教練。(賴家俊 攝)

相比於巴西和日本的劍道,岸川老師如何評價香港劍道發展?「香港劍道發展尚在早期階段。在組織和人才發展上,03年我來香港時,香港最高段位只有一位7段,現在雖然已有10位7段,但發展來說尚在雛型階段。」

「不過,香港有不少有利發展因素。相對很多國家,香港政府願意在場地和資金資助劍道發展;而且香港鄰近日本,可以相對用較低廉成本派遣學生往日本受訓。不過現階段香港的劍道只在會館規模(Club basis),但因為已有很多人學習劍道,香港亦已有多間劍道館開辦,是時候要進一步拓展至聯盟規模(Federation basis)。」

對於今次出戰仁川國際賽,岸川老師認為這屆港隊已有很豐富比賽經驗,但能力仍然在B、C級階段。希望港隊成員能在預賽出線,在分組賽中只要三組能出一隊,便能在淘汰賽中繼續打。

9月4至8日,香港劍道隊成員會赴日本集訓,希望他們在仁川國際賽能奪得比上一屆更好的成績。

鳴謝:香港劍道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