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大戰】可能是世上最受歡迎的武俠系列 細說原力的太極哲學

撰文:李開泰
出版:更新:

《星球大戰:天行者崛起》(Star Wars:The Rise of Skywalker)將會在明天於香港搶先上映。來到新三部曲的最終章,《星球大戰》系列的口碑和票房,似乎已經難復當年勇。但這個由佐治.盧卡斯(George Lucas)開創的科幻世界,對整個文化產業的影響力絕對是無庸置疑。
換一個角度來看,《星球大戰》當中所提到「原力」、「絕地」、「西斯」、「光劍」,其實就是東方武俠文化的另類延伸。由此說來,《星球大戰》似乎才是過去40年最成功的武俠作品……

太空歌劇與劍擊電影

《星球大戰》的起源要追溯至70年代末的美國,其時越戰剛剛結束,人們對戰爭的探討尚未止息,但對帶有濃厚反戰色彩的「新浪潮」電影卻心生厭倦。他們渴望娛樂,一種純粹的刺激感覺。素來熱衷「太空歌劇」的佐治.盧卡斯立即覷準機會,展開《星球大戰》的拍攝計劃。

「太空歌劇」(Space Opera)是一種以科幻作包裝的娛樂電影。它們內容重複,甚至不合邏輯,完全是以官能掛帥。代表例子有30年代紅極一時的《飛俠哥頓》(Flash Gordon)系列,而盧卡斯便正正是《飛俠哥頓》的忠實影迷。

他將《飛俠哥頓》的元素,融會到《星球大戰》的創作之中。例如《星戰》系列的梯形開場字幕,便是向《飛俠哥頓》致敬。與此同時,為了深化正邪對決的色彩,他還參考了很多老式劍擊電影(Swashbuckler Film),以及黑澤明的武士作品。最終在歷經重重困難後,《星球大戰》系列首部作品於1977年正式上映。

起初,發行商並不看好這齣新時代的太空歌劇,院線更要求將《星球大戰》與另一套愛情電影捆綁發行。結果在上映首周,《星球大戰》便迅速紅遍全國,開展數十年的影壇傳奇,至今魅力不消。

【點擊圖片觀看資料】

+4

《星球大戰》的武術哲學

受著本身的定位所致,《星球大戰》打從一開始就跟傳統的武士文化,結下不解之緣。其中的許多設定,都流露著武士與武道的痕跡。例如「絕地」的英語原文「Jedi」,據聞就是蛻變自「Jidaigeki」,即以武士為題材的「日本時代劇」。另外,尤達大師的名字「Yoda」,有說便是啟發自瑜伽「Yoga」。至於絕地武士的「出師禮」,則是模仿英國皇室的授勳儀式。而他們進行訓練的聖殿,亦跟日本的武術道場幾無二致。

提到絕地武士,自然需要講及「原力」(The Force)。原力是宇宙間一切生命的泉源,亦是絕地和西斯(Sith)所研習的神秘力量。這種將武術鍛鍊結合宗教修行的思想,可謂跟中國人的武俠世界遙相呼應。2005年,探索頻道(Discovery Channel)的紀錄片《Science of Star Wars》便以少林武僧借喻絕地武士,而「原力」則被視為「氣」的藝術描寫。

事實上,絕地和西斯之間的對立,本身就是陰陽哲學的體現。起初,他們兩者只是單純的正邪對立,但隨著故事深化,雙方逐漸形成一種平衡狀態。它們互相排斥又相輔相承,而天行者家族的使命(和悲劇),便是不斷在兩端遊走。當絕地數量過多,並變得懦弱之時,安納金(Anakin Skywalker)就投身黑暗面,將他們趕盡殺絕;而當西斯組成帝國,並晉身成為獨裁者,黑武士(Darth Vader)就以犠牲自己的方式,讓西斯再度成為歷史。《星球大戰》的世界觀,便是在光明、黑暗的循環間一步步發展,最後完成統一。

近年最能反映這種思想的《星戰》作品,應當是第三季《複製人戰爭》(Clone Wars)的「元尊三部曲」(Mortis Trilogy)。在這三集的劇情中,製作組明確指出光明、黑暗原力實乃「二體同源」:它們本質相同,只是採取了不同的表現特徵,如同太極圖般。有趣的是,在這三部曲出現的祭壇,正正是呈太極圖案。而象徵光明原力的「女兒」(Daughter),其動作招式亦跟太極拳法如出一轍。

【點擊圖片觀看資料】

+9

(「元尊三部曲」中,象徵光明原力的「女兒」與代表黑暗原力的「兒子」爭執。其姿態恍如太極拳)

 

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武打電影

明天就是《星球大戰:天行者崛起》在香港上映的日子。無可否認,現在已經不是《星戰》橫行的年代,而這批新作亦有很多值得批評的地方。但作為《星戰》「粉絲」,得悉有電影上畫,內心還是會有點興奮。若果既是《星戰》影迷又同為習武者,相信那份觸感就更加之大。

無他,對我們來說,《星戰》不單止是一套太空歌劇,更是過去40年來最受歡迎的武俠電影。

願原力與我們同在。

《天行者崛起》,明天率先在港上映。(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Ps9chw)